呈現施洗約翰的命運,作為門徒的預表—馬可6:7–30三明治手法的目的

(馬可福音6:7–30)

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  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  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他裡面發出來。  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  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裡,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  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  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有古卷:游移不定),並且樂意聽他。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  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你;  又對他起誓說:隨你向我求什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  他就出去對他母親說:我可以求什麼呢?他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他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給我。  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  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他母親。  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裡。 

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  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  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  馬可再次將兩個故事交叉地鋪排。

馬可福音常見的「三明治結構(Marcan sandwich 或 Intercalation)」,這是一種文學技巧,馬可作者有意地將一個故事「夾入」另一個故事中間。你提到的段落(馬可福音6:7–30)就是經典範例。


三明治結構的對照

外層故事(A)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出去(6:7–13)<br>門徒回來報告(6:30)
內層故事(B)約翰被希律斬首(6:14–29)

馬可為何這樣安排?

這種結構不是隨機插入,而是具有深刻的神學與敘事目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一、預示門徒未來的命運與代價

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道,賜予他們趕鬼醫病的權柄(6:7–13),看似得勝有力、神蹟奇事。然而馬可馬上插入施洗約翰被殺的敘述,令人震驚地提醒讀者:「這份差派是危險的」。

信息是:傳道的事工不是一場勝利的凱旋,而是一條有可能付出性命的十架道路。門徒的事奉最終要走向「與約翰相同的命運」——正義的發聲可能會引來迫害與死亡。


二、對比:忠信的見證 vs 權力的妥協

約翰希律
忠於上帝,直言指出希律的不義婚姻口是心非,雖尊敬約翰,卻為了面子殺他
不怕死,成為義的見證人害怕輿論,屈服於權勢與群體壓力
預表耶穌的受死與復活象徵政治與暴力系統的腐敗

馬可想讓讀者看見兩種力量的交鋒:天國的真理與世俗的權力。而門徒要效法的是哪一方?答案不言而喻。


三、隱喻性的「復活」與誤解

希律聽到耶穌的名聲,以為是「約翰復活了」(6:16)——這不只是錯誤的猜測,更是馬可神學的鋪墊。後面耶穌的真正復活,將徹底顛覆人間的恐懼與死亡權柄。

馬可在此用「錯誤的復活觀」作為對照,鋪墊真正的復活盼望。


四、門徒回報與曠野退避:耶穌與門徒共同面對代價

門徒完成使命後,耶穌說「來,與我暗暗地到曠野歇一歇」(6:31)。這不是「勝利慶功」,而是一種撤退與反思,與約翰之死遙相呼應,預示十架的影子已經逼近。


小結

馬可將這兩段故事「三文治式」地融合,並不是無意插播歷史,而是:

  1. 凸顯門徒差遣的張力與代價
  2. 呈現忠信見證者(約翰)的命運,作為門徒的預表
  3. 揭示天國與世俗權力的衝突
  4. 暗示耶穌與門徒最終都將面對十架,但這正是神國擴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