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巴拿巴與保羅 的事件(徒 15:36–41)

這段有關 馬可、巴拿巴與保羅 的事件(徒 15:36–41)一直是查經和神學討論的焦點。


1. 馬可的背景與失敗

  • 馬可(約翰馬可)是耶路撒冷信徒瑪利亞的兒子(徒 12:12),也就是後來馬可福音的作者傳統。
  • 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他曾隨行,但在別加就退出回耶路撒冷(徒 13:13)。
  • 聖經沒有交代原因,可能因為身體不適、害怕逼迫、思鄉,或無法承受旅程艱難。

2. 保羅的立場

  • 保羅認為馬可過去「半途而廢」,擔心他再度軟弱,會拖累團隊。
  • 保羅的考量重在「使命可靠性」:福音事工嚴峻,必須倚靠可靠的同工。
  • 他的堅持,顯示保羅對「忠心與堅忍」的高度要求。

3. 巴拿巴的立場

  • 巴拿巴是馬可的表兄(西 4:10)。他對馬可展現恩典與恢復的心志。
  • 他願意給馬可「第二次機會」,符合他的性格(Barnabas = 勸慰/安慰之子)。
  • 巴拿巴的堅持,使馬可仍能被保留在宣教團隊的服事中。

4. 後來的發展

  • 馬可在巴拿巴的帶領下逐漸成熟,後來成為彼得的同工(彼前 5:13),被稱為「我兒子馬可」。
  • 在保羅晚年時,他也重新肯定馬可:
    • 「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 4:11)。
    • 在西 4:10,保羅囑咐教會接待馬可。
  • 這顯示保羅後來對馬可已有轉變,並接納他為有用的工人。

5. 是非誰對?

如果單純問「誰對誰錯」,經文並沒有直接判斷。但我們可以這樣看:

  • 保羅的堅持:強調使命可靠性與教會見證的重要,沒有錯。
  • 巴拿巴的堅持:強調恩典與恢復,沒有錯。
  • 神的安排:衝突雖然痛苦,但結果是兩組宣教團隊同時被差派,使福音擴展更快。
  • 結局:馬可最終恢復,證明巴拿巴的眼光沒有錯;保羅後來接納馬可,顯示他也學習了更深的恩典。

神學與屬靈意義

  • 在教會與事工中,既需要「原則性」(保羅式的堅持),也需要「包容性」(巴拿巴式的鼓勵)。
  • 衝突不必然是失敗,若交託給神,祂能使之轉化為更大的祝福。
  • 馬可的故事鼓勵那些曾經失敗、跌倒的人:神能透過恢復與第二次機會,仍然成就祂的計畫。


馬可生命的「跌倒—被接納—被重用」的屬靈成長曲線


馬可的屬靈成長階段

① 初期的熱心參與

  • 背景:馬可出身於耶路撒冷的信徒家庭,他母親瑪利亞的家是信徒聚會的地方(徒 12:12)。
  • 參與:他加入保羅和巴拿巴的第一次宣教旅程(徒 13:5)。
    屬靈意義:年輕人熱心事奉,有好的家庭信仰背景。

② 軟弱與跌倒

  • 失敗:在別加,馬可中途離開團隊,回耶路撒冷(徒 13:13)。
  • 後果: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保羅因此拒絕讓馬可再同行(徒 15:36–38)。
    屬靈意義:即使有好起點,軟弱與失敗仍可能出現;神的工人也不是完美的。

③ 被巴拿巴接納與培育

  • 接納:巴拿巴選擇帶馬可去塞浦路斯(徒 15:39)。
  • 原因:巴拿巴的名字意為「勸慰/安慰之子」,他看見了「第二次機會」的重要。
    屬靈意義:教會需要有巴拿巴這樣的人,能看見跌倒者仍有潛能,陪伴他們恢復。

④ 成熟與轉化

  • 彼得的門徒:後來,彼得稱馬可為「我兒子馬可」(彼前 5:13),顯示他成了彼得的重要同工。
  • 見證人:傳統認為馬可福音的內容多出於彼得的見證。
    屬靈意義:神透過屬靈長輩的陪伴,塑造跌倒的人,使他成為見證人。

⑤ 最終被重用

  • 保羅的肯定:晚年的保羅寫信說:
    • 「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 4:11)。「你們若看見馬可來到你們那裡,要接待他」(西 4:10)。
  • 復合:保羅最終完全接納馬可,甚至倚靠他。 屬靈意義:跌倒不等於結局,神能翻轉失敗者,讓他們成為合用的器皿。

讀經心得

  • 對失敗者:不要因一次軟弱就放棄,神仍能使用你。
  • 對領袖:要兼顧「保羅的原則」與「巴拿巴的恩典」,在真理與愛中建造門徒。
  • 對教會:衝突若交託給神,能產生雙倍的成果(兩組宣教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