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彼此有關聯,它們都是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後書是前書的延續,兩者在內容和主旨上都互相銜接,共同探討了哥林多教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關聯性與延續性
- 連續性:
哥林多後書被明確稱為「保羅達哥林多人後書」,其內容是在哥林多前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使徒保羅對該教會的另一封後續書信。
- 主題延續:
哥林多前書主要處理了教會內部關於分歧、淫亂、婚姻、聖餐和祭物等問題,而歌林多後書則進一步闡述了新約的職事與執事,以及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牧養和對抗攻擊者的強烈回應。
主要內容差異與關聯點
- 哥林多前書:
處理了哥林多教會的內部問題,包括教會分裂、屬靈恩賜的使用、身體的聖潔、婚姻的教導等。
- 哥林多後書:
更加坦率地表達了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愛和關懷,同時也強烈回應那些質疑他權威的反對者,闡明了新約時代的職事與榮耀。
總而言之,這兩卷書信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保羅牧養哥林多教會的歷程,前者解決了初期的問題,後者則深化了神學教導並鞏固了教會的屬靈根基。
《哥林多前書》與《哥林多後書》的成書時間和背景各有不同,反映出保羅在寫作期間與哥林多教會關係的變化
《哥林多前書》
- 成書時間: 大約在公元55年或56年,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期間,於以弗所停留時寫成。
- 成書背景: 保羅在哥林多建立教會後,離開前往以弗所。然而,他從革來氏家的人以及提摩太那裡得知哥林多教會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信徒們之間產生了分黨結派(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有人說「我是屬亞波羅的」等),並且存在道德敗壞(例如亂倫)、訴訟紛爭、對聖餐的輕視、屬靈恩賜的濫用,以及對基督復活真理的質疑。保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為了糾正這些錯誤,並教導他們如何在教會中建立合乎真理和愛的秩序。
《哥林多後書》
- 成書時間: 大約在公元56年或57年,在《哥林多前書》寫成後不久,保羅從馬其頓寫成。
- 成書背景: 《哥林多後書》的背景比前書更為複雜。保羅在寫完《哥林多前書》後,曾對哥林多教會進行了一次「痛苦的探訪」,期間受到了某些信徒的傷害和侮辱。此外,一些自稱是「超級使徒」的假教師進入了哥林多教會,質疑保羅的使徒權威,批評他的個人特質和傳道方式。
- 保羅在書信中充滿了為自己使徒身份的辯護,解釋他為何沒有按原定計畫探訪他們,以及他為福音所受的苦難。
- 這封信也反映出保羅的心碎和情感起伏,他一方面為教會的悖逆感到心痛,另一方面又因提多帶來的好消息(部分信徒已經悔改)而感到欣慰。
- 因此,《哥林多後書》的寫作背景是保羅與哥林多教會關係的修復與和解,以及為抵擋假教師的攻擊而進行的有力辯護。
《哥林多前書》VS《哥林多後書》
特性 | 《哥林多前書》 | 《哥林多後書》 |
主要目的 | 糾正教會內部的問題與錯誤行為。 | 為保羅的使徒職分辯護,並表達他對哥林多教會的深切情感。 |
語氣與基調 | 較為嚴肅、權威和教導性。保羅以屬靈父親的身份,直接指出並糾正問題。 | 情感豐富,有時顯得脆弱,有時又帶有堅定。保羅在書信中充滿了心痛、喜樂、勸勉和辯護。 |
寫作時間與背景 | 第一次探訪後,保羅寫於以弗所。教會內部出現了分黨結派、道德敗壞和教義混亂等問題。 | 寫於第一次探訪之後,但保羅在寫這封信之前已經歷了許多痛苦和挑戰,包括來自假使徒的攻擊。 |
主要內容 | 教會問題的處理: – 分黨結派 – 亂倫與道德敗壞 – 婚姻與獨身 – 聖餐的莊嚴性 – 屬靈恩賜的運用與平衡 – 復活的真理 | 保羅的辯護與心境: – 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 – 表達他對教會的愛與關懷 – 勸勉信徒悔改與慷慨奉獻 – 提醒他們抵擋假使徒 – 講述自己為福音所受的苦難 |
關鍵主題 | 團結與愛的重要性(《哥林多前書》第13章,愛的真諦),教會秩序,聖潔生活,和復活的盼望。 | 苦難中的安慰(《哥林多後書》第1章),新約的執事(《哥林多後書》第3章),奉獻的恩典(《哥林多後書》第8-9章),以及在軟弱中剛強(《哥林多後書》第12章)。 |
保羅的心態 | 作為一位嚴格的教師和牧者,他致力於解決教會的實際問題,並建立穩固的信仰基礎。 | 作為一位受傷但又充滿愛的使徒,他試圖修復與信徒之間的關係,並堅定他們的信仰。 |
匯出到試算表
總結
簡而言之,《哥林多前書》像是一位父親在教導和糾正他的孩子,專注於解決家庭(教會)中發生的具體問題。《哥林多後書》則更像這位父親在經歷許多心碎與誤解後,向孩子們敞開心扉,解釋自己的處境和愛意。這兩封書信共同為我們描繪了早期教會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保羅作為使徒所經歷的掙扎與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