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都出自醫生路加(Luke)之手,它們不僅有相似之處,而且是密不可分、互相銜接的兩卷書。它們共同構成了新約聖經中一個連貫的敘事系列,常被統稱為路加-使徒行傳(Luke-Acts)。
《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相似之處
這兩卷書在寫作風格、神學主題和結構上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1. 寫作風格與嚴謹性
- 高標準的希臘文: 路加是新約作者中希臘文程度最高的之一。他的遣詞用句豐富,語法複雜且精確,體現出學者的風範。
- 歷史的精確性: 兩本書都以歷史學者的嚴謹態度進行寫作。路加在《路加福音》開頭就強調他是「從頭仔細考察」的(路 1:3)。在《使徒行傳》中,他詳細記錄了羅馬官員、城市名稱和地理位置,許多細節都與當時的歷史記載相符。
- 對「外邦人」的關注: 路加特別關注那些在猶太社會中被邊緣化的人,包括撒馬利亞人、婦女、窮人、稅吏和外邦人。這種普世的視角在兩本書中一以貫之。
2. 共同的神學主題
- 聖靈的角色: 聖靈是貫穿兩本書的「主角」。
- 在《路加福音》中,聖靈充滿了施洗約翰、馬利亞、耶穌,並帶領耶穌的事工。
- 在《使徒行傳》中,聖靈在五旬節降臨,賦予使徒能力,指導教會的宣教方向,並是教會擴展的真正驅動力。
- 禱告的重要性: 耶穌在《路加福音》中經常禱告(例如,在受洗、山上變像前)。使徒們在《使徒行傳》中也經常聚集禱告,以尋求上帝的引導和力量。
- 上帝計畫的連貫性: 兩本書都強調上帝的救贖計畫是連續且有目的的。耶穌的事工(福音書)是實現這計畫的第一步,而教會的事工(使徒行傳)是第二步,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
兩本書的緊密關聯性
路加-使徒行傳被設計為一個連續的兩部曲,它們的關聯性體現在書信的開頭與結尾。
1. 歷史的銜接與延續
- 《路加福音》的結尾(路 24:50-53): 記載了耶穌的升天和門徒在耶路撒冷等待應許。
- 《使徒行傳》的開頭(徒 1:1-2): 路加回顧了他在「前書」(即路加福音)所寫的一切,並以耶穌升天前的教導作為新書的起點。「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 關聯總結: 《路加福音》是關於耶穌基督藉著聖靈在地上「開始」做的事;《使徒行傳》是關於耶穌基督藉著聖靈透過教會「繼續」做的事。
2. 共同的收件人
兩本書的開頭都提到了同一個收件人——提阿非羅(Theophilus)。路加是為他撰寫這份詳細的歷史記錄,目的是要讓提阿非羅「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路 1:4)。這強烈表明路加將這兩本書視為單一、連貫的敘事作品。
3. 地理路徑的擴展
兩本書共同描繪了福音的地理擴展,這也是耶穌在升天前給予門徒的使命藍圖:
- 《路加福音》: 焦點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耶穌事工的中心)。
- 《使徒行傳》: 焦點從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徒 1:8 的地理擴展),最終在書的結尾到達羅馬(羅馬帝國的中心)。
總而言之,路加創作了這兩卷書,為早期教會提供了一部清晰、連貫的歷史與神學記錄,證明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啟動的救贖計畫,正在透過祂的靈和教會持續展開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在文學與神學上有深刻的關聯,學者普遍認為這兩卷書是同一作者,合稱為「路加–使徒行傳」(Luke–Acts)。以下是它們之間的主要相似之處與聯繫:
一、文學上的相似
- 共同作者與對象
兩卷書的序言(路1:1–4;徒1:1–2)都提到同一位收信人「提阿非羅」,明確指出《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篇。文體、語言風格、詞彙選擇與希臘文句法也顯示同一作者的筆觸。 - 結構的延續性
《路加福音》結尾於耶穌升天(路24:50–53),而《使徒行傳》正從這一事件展開(徒1:9–11),形成無縫銜接。前者描述「耶穌所行所教訓的一切」(徒1:1),後者則記錄門徒如何延續這使命。 - 平行的敘事模式
兩書都有相似的敘事節奏與場景配置——聖靈降臨(路3:22;徒2:1–4)、神蹟奇事、講道宣講、行路旅程、受審與宣判的場景等。這些平行結構使整個作品呈現出連貫的救恩歷史。
二、神學上的相似
- 「神的救恩計畫」主題
路加強調上帝的救恩歷史(salvation history)貫穿舊約、耶穌的事工、直到使徒的宣教。《路加福音》從以色列的盼望出發,《使徒行傳》則展現這救恩如何擴展到外邦人——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徒1:8)。 - 聖靈的工作
聖靈是貫穿兩卷書的關鍵主題。耶穌受聖靈膏立並傳講福音(路4:18),而門徒在聖靈的能力下延續祂的使命(徒2章)。因此,《路加–使徒行傳》常被稱為「聖靈的福音與行傳」。 - 耶路撒冷的中心地位與運動方向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的旅程「上耶路撒冷」(路9:51)象徵救恩的高潮;在《使徒行傳》中,福音則從耶路撒冷「向外擴展」至萬邦(徒1:8)。這「向內、再向外」的動力顯示神救恩計畫的推展。 - 普世救恩與社會關懷
路加筆下的福音特別關注貧窮、外邦人、婦女與被邊緣化者(如路4:18–19; 徒10:34–35)。兩卷書都表達出上帝的恩典超越民族與社會界限。
三、目的與神學統一性
學者如 Robert C. Tannehill 在《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中指出,整體的路加–使徒行傳展示了上帝如何實現祂的救恩計畫,從耶穌的生平與死亡,到聖靈帶領下的教會誕生與擴展。
整體而言:
- 《路加福音》:耶穌的救恩行動。
- 《使徒行傳》:聖靈藉門徒延續的救恩行動。
兩卷書共同構成一個「從耶穌到教會」的救恩敘事,顯明上帝的計畫如何從以色列的歷史延伸到普世的宣教使命。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對照表與神學連貫圖像,清楚看見兩卷書之間的文學平行與神學延續性。
一、整體架構對照:路加–使徒行傳的「雙卷一體」
| 面向 | 《路加福音》 | 《使徒行傳》 | 神學連貫 |
|---|---|---|---|
| 開場序言 | 路 1:1–4 向「提阿非羅」致信,說明寫作目的。 | 徒 1:1–2 再次提到提阿非羅,回顧「前書」內容。 | 同一作者、同一讀者;明確是續篇。 |
| 主要人物 | 耶穌基督,聖靈膏立的救主。 | 聖靈與使徒(尤其彼得與保羅)。 | 聖靈延續耶穌的工作。 |
| 核心地點 | 由加利利→耶路撒冷。 | 由耶路撒冷→羅馬。 | 救恩從猶太人擴展到外邦人(徒1:8)。 |
| 關鍵事件 | 耶穌的受膏、傳道、受死與復活。 | 教會的誕生、宣教、受迫與擴展。 | 「耶穌的行動」→「基督身體的行動」。 |
| 聖靈的角色 | 耶穌在聖靈能力下事奉(路4:1,14,18)。 | 聖靈降臨並引導教會(徒2:1–4; 13:2)。 | 聖靈是神行動的持續力量。 |
| 升天 | 路 24:50–53 結束於升天。 | 徒 1:9–11 以升天作為起點。 | 無縫接軌的敘事銜接。 |
| 使命宣言 | 路 24:47:「悔改與赦罪的道要從耶路撒冷傳到萬邦。」 | 徒 1:8:「要在耶路撒冷、猶太、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見證。」 | 同一宣教藍圖。 |
| 結尾 | 耶穌差派門徒。 | 保羅在羅馬宣講福音。 | 救恩宣講不斷延伸。 |
二、神學主題對應
| 主題 | 路加福音 | 使徒行傳 | 統一神學焦點 |
|---|---|---|---|
| 救恩歷史(Heilsgeschichte) | 上帝藉耶穌成就以色列的盼望。 | 上帝藉聖靈建立普世教會。 | 神的救恩計畫從以色列擴展至列邦。 |
| 聖靈的能力 | 聖靈降在耶穌身上,賜祂權柄(路3:22)。 | 聖靈降臨在信徒身上,推動使命(徒2章)。 | 聖靈貫穿兩書,是行動主體。 |
| 貧窮與邊緣者 | 強調上帝眷顧貧窮、病患與婦女(路4:18–19)。 | 教會實踐分享與社群平等(徒2:44–47; 4:32–35)。 | 福音翻轉社會秩序,展現神國的公義。 |
| 祈禱與敬拜 | 耶穌常常禱告(路3:21; 6:12)。 | 教會持續禱告(徒1:14; 4:31)。 | 禱告是神計畫展開的媒介。 |
| 普世宣教 | 耶穌稱外邦人的信心為榜樣(路7:9; 10:33)。 | 保羅宣講外邦人蒙召的恩典(徒13:46–48)。 | 路加展示救恩超越民族疆界。 |
三、文學與神學總結
- 文學連貫性
《使徒行傳》不是獨立作品,而是《路加福音》的延伸。兩者以相似的文體、神學語言與敘事結構構成「從耶穌到教會」的連續救恩史。 - 神學重心:救恩的擴展
- 在《路加福音》中,神的救恩透過耶穌在以色列實現。在《使徒行傳》中,這救恩透過聖靈與教會傳至世界。
- 核心經文串連
- 路 24:47:「悔改與赦罪的道要傳給萬邦。」徒 1:8:「你們要作我的見證,直到地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