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後悔」與祂的「不變性」的張力

「耶和華會後悔嗎?」──它觸及了神的本性與人類語言的限制。讓我們從幾個層面來看《創世記》6:5–7的「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一、經文語意與文學表達

在《創世記》6章的脈絡中,作者使用「擬人法」(anthropopathism),即用人類的情感與行為來描述上帝,以便讓讀者能理解神的回應。
這並不是在說神真的像人一樣「改變心意」或「犯錯之後後悔」,而是在傳達神與祂所造的人之間的關係破裂,這令神深感痛心。

希伯來文中的「נָחַם」(nacham)可譯為「後悔」、「遺憾」、「感到悲傷」,但在不同語境中,它的含義會隨神的角色而不同。這裡的意思更接近「神為人墮落的情況感到痛心」,而不是「神承認自己錯了」。


二、神「後悔」與祂的「不變性」的張力

在整本聖經中,兩種表達並存:

  1. 神不改變、不後悔(如撒母耳記上15:29:「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說謊,也不後悔;因為他不像人要後悔。」)
  2. 神似乎後悔、憂傷、動了慈心(如出32:14、約拿3:10)

這並非矛盾,而是從「神的本體」與「神與人互動」兩個層面來表達:

  • 就本體論而言(ontological):神的旨意、性情與聖潔不變;
  • 就關係與歷史而言(relational/historical):神的行動會隨人的悔改或墮落而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因為祂是真實關係中的神,而非機械的命定者。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提醒我們:

聖經若說神「後悔」,那是照我們的理解方式來說,因為我們不能明白神那不可測的旨意,神用我們能懂的語言顯明祂對罪的厭惡與對人的憐憫。
(參《基督教要義》卷一,關於「擬人法」的討論)


三、神的情感並非人類的軟弱,而是祂聖潔的彰顯

神的「憂傷」與「後悔」不是無能的懊悔,而是出於愛與公義的哀痛。
祂痛心於受造界的敗壞,這樣的「情感」表明:

  • 神並非冷漠的絕對者;
  • 祂在祂的愛與公義之間真實地與人互動。

這與以賽亞書63:10–11的神學一致:「他們悖逆,使主的聖靈擔憂……」
這顯明神的「憂傷」是聖潔愛的表達,而非性格上的變動。


四、神的「後悔」在救贖史中的意義

洪水審判並非神的情緒爆發,而是公義的行動,同時為「重造」作預備。
在創6:8,故事立刻轉折:「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
神的「後悔」開啟了新的恩典篇章——從毀滅到重生,預表救贖的開始。
這也預示新約中,神在基督裡「親自擔當」人類的罪惡,使痛心轉化為救恩。


結論:

「耶和華會後悔嗎?」答案是:就人所能理解的語言而言──會;就神的本性而言──不會。

祂不會像人那樣被環境迫使改變計畫,但祂會在祂不變的愛與聖潔中,以「後悔」的語言表達祂對罪的厭惡與對人的憐憫。


撒母耳記上15:11–35、約拿書3:10、出埃及記32:14等經文,顯示「神的後悔」如何在聖經中展現神的「活的關係」與「不變的愛」。

耶和華會後悔嗎?」這個主題,以下我為你整理一份完整的 聖經對照研究表與神學分析,幫助你看見「神的後悔」在整本聖經中的一致神學脈絡。


一、經文對照表:神「後悔」的主要經文

經文原文詞彙(希伯來文)情境神學意涵
創世記 6:6–7נָחַם (nacham) = 憂傷、悲嘆、感到遺憾神看見人罪大惡極,心中憂傷擬人法表達神的悲痛,不是錯誤判斷的懊悔
出埃及記 32:14נָחַם (nacham)因摩西代求,神「後悔」不降災神的公義與憐憫互動;顯示祂聽禱告的關係性
撒母耳記上 15:11, 35נָחַם (nacham)神「後悔」立掃羅為王神對掃羅悖逆的回應,非改變旨意,而是宣告審判
撒母耳記上 15:29נָחַם (nacham)同章說神「不像人會後悔」釐清神的「後悔」非本性改變,而是道德反應
約拿書 3:10נָחַם (nacham)尼尼微悔改後,神「後悔」不降災神的「後悔」表明祂的慈愛與赦免
詩篇 106:45נָחַם (nacham)因約與慈愛,神「後悔」施災神因約的信實而轉意,彰顯恩典
耶利米書 18:7–10נָחַם (nacham)神說:若人悔改,我就「後悔」不降災神的「後悔」與人類的回應有關,是關係性的動態

二、神學綜合:神「後悔」的三層意涵

語義層面:擬人化的表達

希伯來文 nacham 在不同語境中可指:

  • 情感性的悲傷(如創6:6);
  • 行動上的轉變(如出32:14);
  • 決策上的重新取向(如約拿3:10)。

這是聖經的文學策略──以人類能理解的語言表達神的真實情感與道德反應。 加爾文稱此為「divina accommodatio」(神的體貼式啟示)。

「神因為我們的軟弱,彎下腰來用我們能懂的語言說話。」——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一,第17章


屬性層面:神的不變性(Immutability)

聖經同時強調神不改變:

  • 民23:19:「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
  • 雅1:17:「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因此,「神的後悔」不能理解為祂發現錯誤後改變心意,而是:神以不變的聖潔性情,對不同的道德情境給出不同的反應。

舉例:

當人悔改 → 神赦免(出32:14;約拿3:10)
當人悖逆 → 神審判(創6:6;撒上15:11)
這不是神的改變,而是神的一致公義在不同情境下的展現


救贖層面:從「後悔」到「更新」

《創世記》6:6的「後悔」為洪水的審判鋪路,但故事並未以毀滅為終結——「惟有挪亞蒙恩」。這預示神的「後悔」最終導向救贖。

在基督裡,神不再「後悔造人」,而是「親自承擔人的罪」:

  • 以賽亞書 53:4:「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
  • 羅馬書 5: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痛心,在十字架上成了祂最深的愛的表達。這是「神聖的後悔」轉化為「救贖的行動」。


三、神學反思

主題人的後悔神的後悔
原因因為看錯、失誤因為人墮落、悖逆
動機自我中心的錯誤修正出於愛與公義的悲痛
結果改變以彌補錯誤審判或拯救以恢復秩序
性質人的不完美神的聖潔與愛的表達

四、靈修應用

  1. 神不是冷漠的裁判,而是痛心的父親。
    當人犯罪時,祂不是冷眼旁觀,而是憂傷流淚。
  2. 神的「後悔」提醒我們:罪不是抽象的問題,而是讓神心痛的背叛。
  3. 悔改能改變神對我們的行動(不是改變祂的本性)。
    如尼尼微、如摩西代求——神聽見祈禱。
  4. 神最終的「後悔」之路在十字架上結束。
    祂不再後悔造人,因為在基督裡,人被重新造回祂的形象。

結論

「神的後悔不是神的改變,而是祂不變的愛在歷史中的活潑展現。」
——Walter Brueggemann,《創世記註釋》

神在創世記6章的憂傷,正是祂救贖歷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