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常譯作「童女」的兩個字,bətûlâ 與‘almâ一同在本章出現。14節,僕人禱告求神預備一位「少女」(na‘ărâ)給以撒為妻。16節,利百加出現,經文說她是bətûlâ(「年輕女子」),但緊接著就加上說明wə’îš lō’ yədā‘āh「且沒有男人親近過她」(說明她仍是單身且無性經驗),暗示bətûlâ本身不足以明確指她是童女,還須加以解釋。
但在43節,僕人向拉班敘述這件事情時,提到利百加,只說她是「童女」‘almâ,一個已達適婚年齡的年輕未婚女性。以賽亞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賽七14),其中「童女」就是用‘almâ。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譯作parthenos(= 太一23),說明公元前二或三世紀猶太人對這個字的認識是「童貞女」(virgin)。
以賽亞書 7:14 是整本舊約中最受討論、也最具「彌賽亞預表性」的預言之一。這節經文同時具有歷史性(當時的背景)與救贖性(將來的預表)的雙重意義。
讓我們從原文、歷史背景、文學結構與新約應驗幾個角度,仔細釋經。
經文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עַלְמָה ʿalmāh)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Immanuel’——神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 7:14)
一、歷史背景:亞哈斯王與「亞蘭以法蓮之戰」
以賽亞書第7章的歷史背景是西元前735–732年之間,猶大王亞哈斯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北方的以色列(又稱以法蓮)與亞蘭(敘利亞)聯盟攻打猶大,意圖逼迫亞哈斯加入他們反亞述的陣營(參王下16章)。
亞哈斯懼怕不安(賽7:2),
神透過以賽亞帶著兒子「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回歸」)去見他,勸他不要倚靠亞述的軍事力量,而要信靠耶和華。
亞哈斯表面上「不敢求兆頭」,實際上是「假敬虔、真不信」。因此,以賽亞說:
「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
換言之,這個「兆頭」首先是給當時不信的亞哈斯王與猶大國的警告與安慰。
二、詞彙與語法分析
「童女」——עַלְמָה (ʿalmāh)
這是詩歌與敘事中常見的希伯來字,意指「年輕女子」,語源強調的是「年輕適婚」而非明確「處女」身分。
舊約中 ʿalmāh 出現7次(如創24:43;出2:8;箴30:19),在這些例子中雖未明說「處女」,但語境多指未婚的年輕女子,通常被假定為貞潔的處女。
當七十士譯本(LXX,約主前2世紀)把此字譯為希臘文 παρθένος (parthenos) 時,該詞在希臘文中意義已明確是「處女」。這為馬太引用(太1:23)奠定了基礎。
「兆頭」——אוֹת (’ōt)
希伯來文意為「記號、象徵、神蹟」。在先知語境中,常指「神介入歷史的明顯徵兆」──既能給當代世代確認神的作為,也能預示將來更大的成就。
三、歷史層面:以馬內利的「近應驗」
當代的兆頭意義
以賽亞對亞哈斯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這個孩子的出生是神同在與保護的象徵。
在文脈中,7:15–16接著說:「到這孩子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你所憂慮的那兩王之地必致見棄。」
表示這孩子將在短期內出生、長大,在他童年時期之前(約兩三年內),亞蘭與以色列的威脅就會被除去。
歷史上果然如此:
- 西元前732年,亞述滅了亞蘭;
- 西元前722年,以色列北國滅亡。
這孩子可能是誰?
學者有不同看法,主要三種:
| 解釋 | 內容 |
|---|---|
| a. 以賽亞的兒子(或王族中孩童) | 指以賽亞或亞哈斯宮中的「年輕女子」所生的孩子,象徵神仍與猶大同在。 |
| b. 王室的繼承人 | 或指希西家王的誕生,他確實成為敬畏神、帶來復興的君王。 |
| c. 雙重應驗的預表 | 當時有一個歷史的「以馬內利」為兆頭,但最終的成就指向彌賽亞基督。 |
在「先知性文學」的語法中,這是最合理的理解——「近應驗」+「遠應驗」的雙重意義(如以賽亞9:6、11:1所延續的彌賽亞主題)。
四、彌賽亞層面:以馬內利的「終極應驗」
馬太的引用
「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太1:23)
馬太引用七十士譯本,以「παρθένος」(處女)強調瑪利亞因聖靈懷孕的神蹟性,指出耶穌就是那位「神與我們同在」的實現。
這並非誤解原文,而是依照猶太先知傳統的「再詮釋」模式,即:神在歷史中重複實現祂的話——先局部、後完全。
- 在亞哈斯時代,「以馬內利」象徵神仍與猶大同在。
- 在基督降生時,「以馬內利」成為神親自道成肉身與人同住(約1:14)。
「神與我們同在」的深層含義
- 在以賽亞時代:神在危難中仍與祂的百姓同在。
- 在基督裡:神親自成為人,與人同居,拯救人脫離罪惡。
因此,耶穌的降生不僅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也成全了整個「神臨在的主題」。
五、神學整合
| 面向 | 歷史層次 | 彌賽亞層次 |
|---|---|---|
| 童女(עַלְמָה) | 年輕女子,王宮中的產婦 | 處女瑪利亞,聖靈感孕 |
| 孩子 | 象徵神同在的「兆頭」 | 彌賽亞「以馬內利」 |
| 以馬內利意義 | 神仍看顧猶大,不使亡國 | 神親臨人間,成就救贖 |
| 兆頭的時間 | 當代危機中的記號 | 永恆救恩的實現 |
| 神學重點 | 信靠神而非政治聯盟 | 信靠基督而得神同在 |
六、屬靈與神學反思
神的同在超越環境
亞哈斯選擇倚靠亞述,而非神。神藉「以馬內利」宣告:即使人在懼怕與不信中,神仍信實同在。
人的信心與兆頭
亞哈斯拒絕求兆頭(假敬虔),但神仍主動賜下兆頭。→ 救恩不是人尋求神,而是神主動臨到人。
神的救恩從歷史進入永恆
從亞哈斯時代的危機到耶穌降生,神的話語在歷史中漸進成全——這顯明「以馬內利」不只是名字,而是神性格的核心:祂渴望與人同在。
結論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這節經文既是對亞哈斯世代的警告與安慰,也是對全人類的盼望與預告。在歷史上,它提醒猶大要信靠神的同在;在救贖史上,它宣告神親自成為「與我們同在」的耶穌基督。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約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