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創世記》經文與主要學者(如 Walter Brueggemann、Richard Hess 等)對敘事的分析,雅各共向耶和華獻祭或築壇敬拜的場合有五次,每一次都帶有重大的屬靈與神學意義。以下是概覽與詮釋:
一、伯特利初次築壇(創世記 28:10–22)
背景: 雅各逃離以掃,夜宿伯特利(原名路斯),夢見天梯與上帝的應許。
行動: 醒來後立石為柱、澆油命名此地為「上帝的殿」(Beth-El)。
意義:
- 這是雅各第一次個人經歷耶和華的顯現。
- 他從「父親的神」轉向「我神」的信仰轉折點。
- 象徵上帝與流亡者同在的確據。
(Brueggemann 指出這裡是「信仰個人化」的開端——上帝不再只是亞伯拉罕與以撒的神,而是雅各的神。)
二、示劍築壇(創世記 33:18–20)
背景: 與以掃和好後,雅各進入迦南地,定居於示劍。
行動: 購地並築壇,稱那地方為「伊利伊羅伊以色列」(El-Elohe-Israel,「以色列的神是上帝」)。
意義:
- 象徵雅各(以色列)在應許之地的安居與上帝的祝福實現。
- 「伊利伊羅伊以色列」是對上帝的宣認——他是「以色列的上帝」。
- 這祭壇代表雅各身份轉變(從騙徒變為信徒)後的信仰宣告。
(Hess 認為此舉模仿亞伯拉罕在同地的獻祭,顯示信仰傳承的延續。)
三、伯特利再築壇(創世記 35:1–7)
背景: 底拿事件後,上帝命令雅各返回伯特利。
行動: 雅各吩咐家人除掉外邦神像、潔淨衣服,再赴伯特利築壇。
意義:
- 表示家族信仰的更新與潔淨(家庭歸信運動)。
- 上帝重申亞伯拉罕之約(35:9–12)。
- 此時雅各得以全然歸向耶和華——信仰的歸正與立約更新。
(Brueggemann 解釋此為「敬拜改革」(cultic reform)場景,象徵以色列宗教中心的奠立。)
四、伯‧拉海‧萊與別是巴獻祭(創世記 46:1)
背景: 雅各年老時欲下埃及見約瑟。
行動: 在別是巴獻祭給他父親以撒的神。
意義:
- 雅各尋求上帝對離開應許地的批准。
- 耶和華在夜間向他顯現,允諾「不要害怕下埃及去,因我必使你在那裡成為大族」(46:3)。
- 表明他信靠上帝引導,即使離開應許之地也不離棄約的神。
(這祭是「信心之祭」——對未來流亡的順服與信靠。)
五、埃及的延續敬拜(創世記 47:31; 48:15–16; 49:33)
背景: 雅各在臨終前祝福約瑟的兩子,並倚杖敬拜(來 11:21)。
行動: 雖不具體提「獻祭」,但延續了敬拜的姿態。
意義:
- 表明他信心終結於敬拜,見證上帝守約的信實。
- 雅各以「救贖我的神」祝福子孫,信仰傳承至新世代。
總結與神學意涵
| 地點 | 經文 | 意義主題 |
|---|---|---|
| 伯特利 (創 28) | 初遇上帝,信仰的覺醒 | 神的同在 |
| 示劍 (創 33) | 入地立壇,宣告以色列之神 | 約的延續 |
| 伯特利 (創 35) | 除偶像、全家歸信 | 信仰更新與潔淨 |
| 別是巴 (創 46) | 獻祭求問 | 信靠與順服 |
| 埃及 (創 47–49) | 臨終敬拜 | 信心的完成與傳承 |
若以「獻祭」廣義包含「築壇、立柱、獻牲」等敬拜行動,雅各至少四次主動獻祭(伯特利兩次、示劍一次、別是巴一次);第五次則象徵性敬拜於埃及臨終之際。
《創世記》中雅各向耶和華獻祭的地圖+時間軸圖表
地圖概覽(古代迦南與埃及路線)
┌────────── 北方
│
│ 哈蘭
│ ▲ (逃亡起點)
│ │
│ │
│ ▼
地中海 ────────▶ 伯特利
▲ 初遇神、立石柱(創28)
│
│
示劍───►(創33)
│ 入地築壇
│
▼
伯特利(創35)
│ 除偶像、全家潔淨、重立約
▼
別是巴(創46)
│ 下埃及前獻祭求問神
▼
埃及(創47–49)
臨終敬拜、信心傳承
信仰旅程時間軸(Genesis Timeline)
| 次序 | 地點 | 經文 | 背景與動機 | 行動 | 屬靈與神學意義 |
|---|---|---|---|---|---|
| ① | 伯特利(初次) | 創 28:10–22 | 逃離以掃,孤身夜宿荒野 | 夢見天梯後立石為柱、澆油,許願 | 初次個人經歷神──信仰的覺醒;上帝的同在臨於流亡者 |
| ② | 示劍 | 創 33:18–20 | 歸回迦南、與以掃和好 | 購地築壇,名為「以色列的神是上帝」 | 宣認耶和華為自己的神;信仰身份確立;延續亞伯拉罕之約 |
| ③ | 伯特利(重返) | 創 35:1–7 | 底拿事件後,神命返回伯特利 | 除偶像、潔淨家人、築壇 | 家族信仰更新;敬拜中心建立;約之更新與潔淨 |
| ④ | 別是巴 | 創 46:1–4 | 準備下埃及見約瑟 | 向以撒的神獻祭;夜間蒙神應許 | 信靠與順服──在轉變中尋求神旨;神同在延伸至異地 |
| ⑤ | 埃及 | 創 47:31;48:15–16;49:33 | 晚年祝福子孫 | 倚杖敬拜、祝福約瑟的兒子 | 信心之終:敬拜與祝福成為遺產;見證神信實守約 |
神學脈絡:從「遇見」到「敬拜」
| 階段 | 主題 | 神學發展 |
|---|---|---|
| 初遇(伯特利 I) | 神的顯現 | 上帝主動臨近罪人與流亡者 |
| 信仰宣認(示劍) | 上帝是以色列的神 | 個人信仰變為家族信仰 |
| 更新(伯特利 II) | 除偶像、潔淨 | 信仰群體的改革與約的重申 |
| 順服(別是巴) | 信靠神的引導 | 神的同在不受地界限制 |
| 完成(埃及) | 敬拜與傳承 | 信心的成熟,為後代留見證 |
屬靈應用(今日的啟示)
- 敬拜的地點不如心的順服重要——雅各的祭壇遍及旅途,顯示信仰不是固定在聖所,而是生命的旅程。
- 每一次獻祭都是信仰的更新——從恐懼到信靠,從逃亡到安息。
- 神的同在跨越疆界——從伯特利到埃及,耶和華的約不受地理限制。
- 敬拜最終成為見證——臨終的雅各仍敬拜,顯出「信心之旅的終點是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