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中「婦女的行動」從頭到尾貫穿整個救贖敘事,並且在出十五章米利暗的詩歌達到高潮。這種結構並非偶然,而是精心安排的救贖敘事框架(redemptive inclusio):上帝的救恩故事以婦女為開端,也以婦女的讚美作結。以下是出埃及記中婦女在救恩中參與與貢獻的層面與神學意涵。
一、出埃及記中婦女的行動結構(出1–15章)
| 敘事階段 | 婦女角色 | 經文 | 拯救行動 | 神學意義 |
|---|---|---|---|---|
| 壓迫之中:生命的維護 | 收生婆(示弗拉、普阿) | 出1:15–21 | 違抗法老命令,不殺男嬰 | 救贖從「敬畏神」的婦女開始(1:17);她們是信心與勇氣的典範 |
| 家庭中的信心行動 | 摩西的母親(約基別) | 出2:1–3 | 用蘆葦箱藏嬰孩 | 對神的應許懷有信心,將生命交託給神 |
| 機智的代言者 | 摩西的姊姊(米利暗) | 出2:4–8 | 安排母親成為奶母 | 聰慧地促成拯救計畫的延續;女性成為神計畫的橋樑 |
| 意外的救贖者 | 法老的女兒 | 出2:5–10 | 收養摩西 | 外邦女性成為神拯救計畫的器皿,顯示救恩的普世性 |
| 異族的幫助者 | 葉特羅的七個女兒(其中西坡拉) | 出2:15–22;4:24–26 | 給摩西庇護、成家、割禮事件 | 西坡拉藉割禮維持盟約生命,使摩西得以成為領袖 |
| 拯救的讚美者 | 米利暗與眾婦女 | 出15:20–21 | 擊鼓、跳舞、唱歌:「耶和華已得勝」 | 婦女的頌讚成為救恩敘事的終曲與神學詮釋:「耶和華作王」的宣告 |
二、神學層面:婦女在救恩中的參與與貢獻
救恩的起頭來自敬畏神的婦女
出1章收生婆的「不順服法老」是出埃及救恩歷史的第一個拯救行動。
- 她們的行動以「敬畏神」為動機(1:17),與整卷書的主題(敬畏、順服)呼應。
- 她們的「不服權勢」預示以色列將「不服法老」。
神首先藉著婦女顯明救恩的倫理:敬畏神勝於懼怕人。
婦女的信心是信靠神應許的行動信仰
摩西的母親(希伯來書11:23引用此事)因信而藏摩西。
- 她的行動象徵信心的冒險,將孩子交託於神的手中(放入河中,如同諾亞方舟的象徵)。
在混亂與死亡中,婦女以信心為救贖開路。
婦女的智慧與機智成為救恩的工具
摩西的姊姊與法老女兒的對話(出2:7–9)是全書中最精妙的敘事之一。
- 米利暗以智慧化解階級與政治的阻隔,使救恩計畫延續。
- 法老的女兒以同情與勇氣違背父命,收留以色列的嬰孩。
神的救恩跨越性別與民族的界限;祂的靈在外邦女子中運行。
婦女維繫盟約生命(西坡拉事件)
出4:24–26中,摩西差點因未行割禮被擊殺,是西坡拉行割禮救了他。
- 她稱摩西為「血郎」,重申盟約流血的必要。
婦女不僅是母親或保護者,也是神聖盟約的維護者。
婦女的頌讚詮釋救恩的意義
米利暗與眾婦女的歌(出15:20–21)是「摩西之歌」的回應(出15:1–18),構成詩歌對唱的結構。
- 男性(摩西)頌讚上帝的作為;女性(米利暗)以身體的敬拜(擊鼓、舞蹈)回應。
- 她們的歌重申主題句:「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祂大大神聖!」
婦女的讚美將救恩的事件轉化為崇拜與信仰的宣告。
三、文學結構與神學意象的總結
出埃及記 1–15 形成一個明確的結構框架:
婦女救生命 → 婦女維盟約 → 婦女頌救恩
(出1–2) (出4) (出15)
在這三個節點中,婦女分別:
- 保存生命(成為創造的同工),
- 維持盟約(成為神聖秩序的守護者),
- 詮釋救恩(成為崇拜的引導者)。
四、神學總結:婦女作為救恩的共工者(co-agents of redemption)
| 維度 | 說明 |
|---|---|
| 創造層面 | 婦女與上帝一同守護生命,抗拒死亡命令(法老的政策) |
| 盟約層面 | 婦女成為維繫割禮與律法秩序的角色(西坡拉) |
| 崇拜層面 | 婦女以讚美回應救恩,成為禮儀的領導者(米利暗) |
| 救恩歷史層面 | 出埃及的救恩以婦女起頭,也以婦女頌讚結束,預示新約中婦女在耶穌復活敘事中的角色(首見復活者) |
五、結語
出埃及記透過婦女群像宣告:上帝的救恩不受性別、民族、社會階級所限。在法老的壓迫體系中,婦女成為神救恩的管道;在救恩的完成中,婦女成為敬拜的領唱者。
正如舊約學者 Walter Brueggemann 所言:「出埃及的拯救,是上帝藉著最弱者對抗帝國的行動。那最弱者正是婦女,她們以敬畏與勇氣,使生命延續,救恩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