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約翰三書》的學術分析與早期教會背景,該猶確實被鼓勵以**實際奉獻(包括金錢與接待)**來支持外地來的信徒與傳道人。
根據 Delbert Burkett 的《新約導論與基督信仰起源》指出:
「這些弟兄顯然是為了推廣福音而旅行,因此長老勸勉該猶要提供財務上的支持,幫助他們繼續前行。」
同時,《批判性新約導論》(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也說明:
「該猶被稱讚因其好客(hospitality)與忠於真理;他接待那些為主名而來的弟兄(3約1:5–8),而長老鼓勵他繼續這樣的行動,以表明在真理中的愛。」
這說明:
- 該猶接待的不只是普通訪客,而是「為主名出去、不從外邦人接受資助」的傳道人(3約1:7)。
- 因此,教會成員如該猶有責任以金錢與接待支援他們的旅程(v.6–8)。
- 這行動被約翰稱為「與他們同作工」,即在宣教使命上有份。
相對地,書信也提到另一個人物丟特腓(Diotrephes),他拒絕接待這些差派來的信徒,甚至阻止別人這樣做,被長老嚴厲斥責(v.9–10)。這形成了明顯對比:
- 該猶——以愛心與真理接待並奉獻支持弟兄;
- 丟特腓——出於驕傲與權力心拒絕接待,破壞教會團契。
因此,根據經文與學術詮釋,該猶確實奉獻金錢與資源來支持外地傳道人,這被視為一種屬靈的同工關係,是約翰三書的核心教導之一:
「我們應當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作工。」(約三8)
若用今日教會語境來理解,該猶的榜樣鼓勵信徒:
- 慷慨接待與支援宣教士、差派工人或巡迴傳道人;
- 奉獻金錢不只是慈善行為,而是參與在福音事工的延展。
這正是《約翰三書》所展現的初代教會「愛中合一、真理同行」的具體實踐。
該猶在《約翰三書》中所做的事情──接待外來的信徒與奉獻支援他們的旅程──不僅是單純的愛心行為,更是早期教會使命與信仰實踐的核心象徵。這段經文(約三5–8)在新約歷史、神學與教會觀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對早期教會的實際意義:維繫宣教網絡
在第一世紀的教會,沒有固定的建築與牧者制度,福音的傳播依賴的是巡迴教師與使者(traveling teachers, itinerant missionaries)。
他們四處宣講基督的道,但通常不接受外邦人或未信者的資助(約三7),以保持福音的純潔與見證的清潔。
因此:
「若沒有像該猶這樣的信徒願意開放家庭、提供食物、住宿與金錢,早期教會的傳福音事工幾乎不可能持續。」
——Delbert Burkett,《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
該猶的接待行動,是那時代維繫宣教網絡的重要環節,使「真理的工作」能繼續進行。
換句話說,該猶不是只是熱心好客──他是宣教同工。
二、對信仰群體的象徵意義:真理中的愛
使徒約翰三次提到「真理」(vv.3, 4, 8),顯示愛與真理在他筆下是不可分的。
該猶的接待之舉,是他「行在真理中」的具體表現。這樣的愛不是情感上的,而是以行動支持真理與信仰團體。
「他在接待弟兄時所表現的信心與慷慨,是愛的真實表現,也是屬靈領袖的標誌。」
——Carl Hollada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這與丟特腓形成鮮明對比。丟特腓拒絕接待、追求權力,代表自我中心的宗教權勢;該猶則以僕人心態、愛中服事,代表基督化的群體關係。
三、對神學的啟示:參與宣教即是「與真理同工」
約翰說:
「我們應當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作工。」(約三8)
這一句話揭示出深刻的宣教神學──支持傳道人,不論是財務、接待或代禱,都是與他們共同參與神的工作。
這使「接待」成為一種神學性的行為,而非單純的社交禮儀。
新約學者 D.A. Carson 指出:
「約翰三書把『款待』提升為屬靈的合一行動——凡接待為主名而行的人,就是與他們一同為真理而勞苦。」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四、對今日教會的啟發:使命共享的典範
該猶成為歷代教會「差傳與接待事工」的原型。他的榜樣提醒信徒:
- 教會的使命不只是講道或傳福音的人;
- 每個接待、奉獻、代禱的人,都在與神同工;
- 愛與真理並行,才能構成真正的信仰群體。
🕊️ 結語
該猶的舉動雖然簡單——接待、奉獻——但在屬靈歷史中卻是深具象徵的:他代表了在真理中實踐愛的信徒,他使宣教成為一個群體的工作,他讓教會的合一與福音的延展得以實現。
正如加爾文所說:「該猶的信心在於,他看見基督在弟兄身上,因而接待他們;他不是接待人,而是接待那差他們的主。」
這樣的接待,就是教會使命的心臟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