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未有盡頭,心境卻如曙光初現」的屬靈情懷,確實在《耶利米哀歌》裡面非常鮮明地出現過,而且是整卷哀歌中最突出的神學高峰——尤其在 哀歌第三章。
這一章的結構、情感轉折、神學語氣,都與哈巴谷書最後一章形成強烈呼應:外在災難沒有改變,但信心在哀痛之中被重新點燃。
一、背景:最黑暗的時代,最深的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為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攻陷後所寫的詩。整卷書是從極深的悲痛出發——城被毀、聖殿焚燒、百姓被擄。作者(傳統上認為是耶利米)說出人心最深的絕望:
「祂使我坐在黑暗中,如久死的人一樣。」(哀3:6)
「祂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來;使我的銅鍊沉重。」(哀3:7)
「祂使我走的路彎曲。」(哀3:9)
這些形象——黑暗、被困、無路可走——是人面對苦難的極致寫照。從人眼光看,一切都完了,甚至連神的憐憫都似乎消失了。
二、轉折點:哀歌中的「曙光」
就在這樣的絕境之中,哀歌3章出現了全卷最意外、最光亮的一段:
「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
(哀3:21–23)
這是整卷哀歌的「黎明時刻」。注意這個「轉折句」:“我想起這事(זֹאת אָשִׁיב אֶל־לִבִּי)”——意思是「我回心思想這一點」。不是外界改變了什麼,而是內在的記念帶來了心靈的轉折。
這種「回想」在希伯來文中是一種屬靈行動:
— 把神的信實重新召回記憶中;
— 在黑暗中記得神曾光照的事;
— 用記念取代絕望。
所以,哀歌3章的「曙光」不是神立刻救了他,而是心裡重新記起神不變的性情。
三、苦難仍在,信心先亮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信心高歌」之後,耶利米並沒有說「災難過去了」。
相反,他仍然說:「祂使人將臉埋於塵埃,或者還有指望。人被打的時候,當以口貼於塵埃。」(哀3:29–30)
這是「順服的哀痛」:苦難還沒有盡頭,耶路撒冷還是廢墟,敵人還在嘲笑。但信心已經開始萌芽——一種帶著眼淚的信靠,一種哭著仍然說「主是我的份」的信心。
「耶和華是我的份,我心裡說:因此,我要仰望祂。」(哀3:24)
這句話幾乎是哈巴谷3:18的姐妹句。兩人都在最深的谷底中說:「我仍然要喜樂/仰望主。」
四、神學層面:哀歌3章的「光中有暗,暗中有光」
從神學角度看,這是《耶利米哀歌》的核心信息:
- 神的忿怒是真實的,但祂的慈愛更長久。
 (哀3:31–33:「主必不永遠丟棄人;祂雖使人憂愁,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
 這是信心在苦難中對神性格的重新理解。
- 「希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神本性的執著記念。
 哈巴谷說「義人因信得生」;哀歌則說「心裡想起這事,就有指望」。
 兩者皆指向同一個真理:信心不是環境改變的結果,而是記念神屬性的結果。
- 神學的高峰在痛苦之中誕生。
 Walter Brueggemann 曾說過(在他對耶利米與哀歌的研究中): 「真正的信仰不是否認痛苦,而是在痛苦中堅持說:神仍然良善。」
 這正是哀歌3章的靈魂。
五、詩歌結構對比
你會發現這種「先哭、後信、仍哭」的結構,跟哈巴谷書非常像:
| 經文 | 主題 | 心境變化 | 
|---|---|---|
| 哀1–2章 | 耶路撒冷的悲慘、神的忿怒 | 極度哀哭 | 
| 哀3:1–20 | 個人經歷的苦難 | 絕望、孤立 | 
| 哀3:21–33 | 信心的曙光 | 回想神的憐憫,心靈轉折 | 
| 哀3:34–66 | 對神的呼求與控訴 | 繼續等候審判實現 | 
| 哀4–5章 | 國家的悔罪與盼望 | 苦中仍望神復興 | 
所以,整卷《耶利米哀歌》的核心就是:「苦難未有盡頭,心境卻如曙光初現。」
六、哈巴谷與哀歌的並列結論
| 主題 | 哈巴谷書 | 耶利米哀歌 | 
|---|---|---|
| 外在狀況 | 國家將亡,巴比倫逼近 | 城已亡,百姓被擄 | 
| 內在狀態 | 先知疑惑 → 喜樂 | 先知哀哭 → 指望 | 
| 關鍵經文 | 哈3:17–19「雖然…然而我要歡欣」 | 哀3:21–23「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 | 
| 信心的來源 | 神的啟示與過去的拯救 | 神的慈愛與信實 | 
| 精神總結 | 「在黑暗中歌唱的信心」 | 「在廢墟中記念的盼望」 | 
結論:是的,《耶利米哀歌》不但有這種「苦難未有盡頭,心境卻如曙光初現」的情懷,而且比哈巴谷書更細膩、更深刻地刻畫了那一刻的信心掙扎。
這是舊約信仰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即使世界仍然荒蕪,信心仍能在灰燼中說——「祢的慈愛每早晨都是新的;祢的信實極其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