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代馬可研究學者(如 James R. Edwards, Mary Ann Tolbert, Rhoads & Michie, France, Stein, Marcus 等人)的共識與文獻整理:
 馬可福音的「三明治結構」(intercalation / sandwich technique)共出現 9 處左右。
這是一種文學手法,作者將一段故事(A)分為兩半,插入另一段故事(B),形成 A–B–A 結構,使兩個敘事彼此詮釋。這種手法是馬可文學風格的重要特徵之一。
以下是主流學術界普遍認定的九個「馬可三明治」:
| 序號 | 經文範圍 | 外層(A) | 內層(B) | 主題焦點 | 
|---|---|---|---|---|
| 1 | 可 3:20–35 | 耶穌家人尋他 | 文士說他被鬼附 | 真正的家屬=遵行神旨意的人 | 
| 2 | 可 5:21–43 | 睚魯女兒 | 血漏婦人 | 信心與延遲中的拯救 | 
| 3 | 可 6:7–31 | 十二門徒被差遣 | 施洗約翰被殺 | 門徒使命與受苦命運 | 
| 4 | 可 11:12–21 | 無花果樹咒詛 | 聖殿潔淨 | 審判與信心的象徵 | 
| 5 | 可 14:1–11 | 計謀殺耶穌 | 伯大尼抹香膏 | 背叛與奉獻的對比 | 
| 6 | 可 14:17–31 | 預告出賣 | 設立聖餐 | 約與背叛的對照 | 
| 7 | 可 14:53–72 | 耶穌受審 | 彼得三次不認主 | 忠信與失敗的張力 | 
| 8 | 可 15:40–16:8 | 眾婦女觀察 | 耶穌的埋葬 | 門徒的恐懼與信心危機 | 
| 9 | 可 4:1–20(部分學者視為結構性三明治) | 撒種比喻 | 解釋插入 | 奧祕與聽道的回應 | 
學術背景說明:
- 這種插敘法最早由 Jack Dean Kingsbury 與 Mary Ann Tolbert(Sowing the Gospel, 1989)系統性分析。
- Robert Gundry、James R. Edwards(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2002)亦指出馬可至少使用九次以上。
- 此手法的神學功能包括「互文詮釋」(mutual interpretation)與「主題對比」(ironic reversal),常用以揭示門徒誤解、信心與恐懼、外表與真實等張力。
總結:《馬可福音》採用「三明治」插敘結構的地方共有 9 處主要例子(部分學者認為可擴展至 10 或 11 處,視定義而異)。這是馬可獨有的文學特徵之一,強化其神學對比與敘事張力。
《馬可福音三明治手法(Intercalation)》圖表,內容將包含四個層次: 經文結構(A–B–A)分段、 主題對比與神學意涵、 關鍵字或希臘文線索、 應用反思(研經/講道角度)
《馬可福音》的「三明治手法」全覽表
| 編號 | 經文 | 結構 A–B–A | 主題與神學焦點 | 關鍵詞/文學特徵 | 神學反思與應用 | 
|---|---|---|---|---|---|
| 1 | 可 3:20–35 | A: 耶穌的家人要拉他回家 B: 文士指控他被鬼附 A’: 耶穌指出誰是他真正的家人 | 「外在血緣」與「屬靈順服」的對比。真正的家屬=行神旨意的人。 | οἱ περὶ αὐτόν (“那些在他四周的人”),強調屬靈群體的重新定義。 | 馬可藉此重塑「家庭」概念,門徒共同體取代自然家庭。 | 
| 2 | 可 5:21–43 | A: 睚魯請求醫治女兒 B: 血漏婦人得醫治 A’: 睚魯女兒復活 | 「信心與延遲」的張力。耶穌是死亡與不潔的勝利者。 | πιστεύειν (“信”) 反覆出現。 | 信心不因延遲而消失——耶穌的時間表超越人理解。 | 
| 3 | 可 6:7–31 | A: 派遣十二門徒 B: 約翰被希律殺害 A’: 門徒返回報告 | 門徒使命與受苦命運的平行。 | 門徒“被差遣”(ἀποστέλλειν)與約翰“被殺”(ἀναιρεῖν)的對比。 | 宣教使命與受苦不可分割。跟隨基督=走上十架之路。 | 
| 4 | 可 11:12–21 | A: 無花果樹被咒詛 B: 潔淨聖殿 A’: 無花果樹枯乾 | 無果樹象徵聖殿無屬靈果實。審判臨到宗教體系。 | “καρπός”(果子)對應“προσευχῆς οἶκος”(禱告之殿) | 馬可藉此揭示真敬拜不在聖殿制度,而在信心與公義。 | 
| 5 | 可 14:1–11 | A: 祭司計畫殺耶穌 B: 伯大尼抹香膏 A’: 猶大出賣耶穌 | 背叛與奉獻的對比。真正的門徒懂得為主捨得。 | “καλόν ἔργον”(美事)對比“παραδοῦναι”(交出)。 | 馬可以女性信心為榜樣,對比男性門徒的失敗。 | 
| 6 | 可 14:17–31 | A: 預言出賣者 B: 設立聖餐 A’: 預言彼得否認 | 約的象徵夾在背叛中,顯示恩典臨到軟弱的人。 | “τὸ αἷμά μου τῆς διαθήκης”(我立約的血) | 主的筵席不是為完美者,而是為軟弱、需要赦免的人。 | 
| 7 | 可 14:53–72 | A: 耶穌在大祭司前受審 B: 彼得三次不認主 A’: 耶穌被定罪 | 忠信與否認的交錯對比。耶穌的沉默是信心的見證。 | “ἐφώνησεν ἀλέκτωρ”(雞叫)成為敘事轉折。 | 對比兩種「審判」:人審耶穌,卻暴露自己不義。 | 
| 8 | 可 15:40–16:8 | A: 眾婦女遠觀 B: 耶穌被埋葬 A’: 婦女發現空墓 | 恐懼與信心的交界。婦女見證復活卻戰兢。 | φόβος (“懼怕”)與ἐκθαμβεῖσθαι (“驚恐”) | 馬可以開放式結尾呼召讀者決定:你要信還是逃? | 
| 9(擴展型) | 可 4:1–20 | A: 撒種比喻 B: 解釋插入 A’: 結語 | 對比「聽見」與「理解」的門徒群體。 | “ἀκούειν”(聽) 重複八次。 | 聽道與結果之間的距離,是屬靈生命的試煉。 | 
結論與神學總覽
- 數量:主流認為有 9 組明顯的三明治結構(少數學者主張 10–11 組)。
- 功能:
- 加強敘事張力與對比(例如:信心 vs. 背叛、潔淨 vs. 污穢)。
- 幫助讀者理解兩事件的互文神學意涵。
- 馬可藉此揭示門徒失敗、人性軟弱,並凸顯耶穌的主權與恩典。
 
- 文學特徵:
- A–B–A 結構中,B 段常是神學中心。
- 關鍵詞呼應、時態對比與地點對比,常是判斷標誌。
- 多出現在 3–16 章之間,形成整卷的「張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