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希伯來文 Qoheleth)的確呈現出「兩種聲音」,這是理解全書結構與神學核心的關鍵。學者一般稱這兩種聲音為:
- 傳道者(Qoheleth)的聲音 —— 以第一人稱說話,是書中的主體敘述者;
- 編者或作者的聲音 —— 以第三人稱敘述,為傳道者的思想加上引言與結語。
一、兩種聲音的分段與實例
| 段落 | 聲音類型 | 特徵與例子 |
|---|---|---|
| 1:1 | 作者的聲音 |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以第三人稱介紹主角。 |
| 1:2–12:7 | 傳道者的聲音 |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2, 1:13)——以第一人稱「我」說話。 |
| 12:8–12:14 | 作者的聲音 |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12:8–14)——以第三人稱作結語與評價。 |
二、兩種聲音的比較
| 對比面向 | 傳道者(Qoheleth) | 作者(編者) |
|---|---|---|
| 人稱語氣 | 第一人稱:「我查驗」、「我看見」、「我說」 | 第三人稱:「傳道者說」、「因為神必審判」 |
| 內容重點 | 探索人生的虛空、智慧的有限、死亡的不可逃 | 對傳道者言論的神學整理與信仰導向 |
| 神學觀點 | 近似懷疑的智慧文學,強調「日光之下」的人生困惑 | 正統信仰的修辭收尾,呼籲敬畏神、遵行誡命 |
| 語氣風格 | 哲學式、實驗性、內省 | 教導性、總結性、權威 |
| 功能角色 | 書中的思想辯證者(人類經驗的探求者) | 書外的評註者(神學導師、編者) |
三、神學意義與文學功能
這樣的雙重聲音結構,在古代智慧文學中具有重要的修辭作用:
- 防止極端懷疑主義
傳道者的思想若單獨存在,可能導向虛無或相對主義。編者的結語(12:13–14)使整本書回歸敬畏神的神學中心。 - 呈現人類有限智慧的張力
傳道者的「觀察」與「追求」代表人類的理性與經驗極限;編者則以啟示信仰補充理性之不足。 - 文學上的對話性
書卷成為一場「內在對話」:人類對生命的質疑與神啟示的回應並存。
四、例證分析
(1)傳道者的內省聲音:
「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1:14)
「我心裏說:義人和惡人,神都要審判,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定時。」(3:17)
→ 表達人類智慧的掙扎與觀察,但未得最終答案。
(2)作者的神學結語: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12:13)
→ 給予明確的信仰方向:人的有限應以敬畏神為歸宿。
五、學術視角
根據現代聖經學者如 Tremper Longman III、Michael Fox、C. L. Seow 等人的觀點:
- 傳道書屬於框架敘事(frame narrative);
- 「傳道者的語錄」是核心;
- 「作者的導言與結語」提供詮釋視角,防止讀者誤解傳道者為虛無主義者。
總結
傳道書是一場靈性的對話:傳道者在「日光之下」觀察人生的有限,編者則在「神的審判之上」指出信仰的方向。這兩種聲音並非矛盾,而是共同構成智慧的張力——在懷疑與信心之間,尋得敬畏與順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