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後書的人名多、尤其第4章的人名爆量,不是「順手問候一下」而已,而是保羅在「遺囑式書信」刻意用一整個人際網絡去講神學、講教會、講忠心與背道


提摩太後書的人名多、尤其第4章的人名爆量,並不是「順手問候一下」而已,而是保羅在「遺囑式書信」裡,刻意用一整個人際網絡去講神學、講教會、講忠心與背道。

它是保羅最個人化的書信,下面分幾個層面來談:


一、全卷概觀:一封「遺囑式書信」中的人名洪流

提摩太後書大約有二十多個人名(若把約翰內、佯庇等舊約人物也算進來更是如此),分布大致如下:

  • 第1章
    • 保羅、提摩太
    • 羅以、友尼基(提摩太的外祖母、母親)
    • 亞西亞的人整體,特別點名:腓吉路、黑摩其尼(離棄保羅)
    • 阿尼色弗一家(忠心探望保羅)
  • 第2章
    • 許米乃、腓理徒(「復活已過」的異端教師)
  • 第3章
    • 雅尼、佯庇(猶太傳統中的埃及術士,作為反對真道的典型人物)
  • 第4章:(你提到的重點)
    • 底馬(貪愛現今世界,離棄保羅)
    • 革勒士(往加拉太/迦拉太或「迦拉提亞」一帶)
    • 提多(往達馬太/大馬太,即達爾馬提亞)
    • 路加(獨自與保羅同在)
    • 馬可(曾軟弱,現被保羅重用)
    • 推基古(被差派往以弗所)
    • 加布(保羅外衣、書卷放在他那裡)
    • 銅匠亞歷山大(多方害保羅)
    • 百基拉、亞居拉(忠心同工)
    • 阿尼色弗一家(再次被提)
    • 以拉都(留在哥林多)
    • 特羅非摩(病留在米利都)
    • 友布羅、布田、利奴、革老底(與眾弟兄一同問安)

粗算一下,第4章就大約 16–17 個名字或群體(看你怎麼算「阿尼色弗一家」「眾弟兄」)。換句話說:全卷四章,最後一章幾乎變成「人名清單+屬靈評語」,這非常罕見。


二、為何這封信的人名特別多?——文學與神學層面

1. 文學類型:這是一封「臨終書信 / 遺囑式書信」

提摩太後書普遍被視為保羅最後一封書信,帶有「遺囑」(testament)的味道:

  • 多次提到自己的結局將近(提後4:6–8)
  • 回顧過去的侍奉(3:10–11)
  • 把託付交給屬靈接班人(提摩太)

在猶太傳統裡,「遺囑式文學」(如雅各的遺言、摩西的臨終祝福)經常會點名祝福、警告特定的人或支派
保羅在這封信裡做的,其實就是:「把整個福音人際網絡交在提摩太手中」。


2. 神學層面:福音事工是「關係型」的,不是個人英雄劇

人名多,其實在說:福音不是保羅一個人的「屬靈偉人傳」,而是眾多真實弟兄姊妹、同工、反對者交織出來的歷史。你看這些名字背後的分類,就很有意思:

—–*忠心的屬靈家人與前輩:羅以、友尼基

—-忠心同工:路加、馬可、推基古、百基拉、亞居拉、阿尼色弗(一家)、以拉都、特羅非摩

—-軟弱或失敗的人:底馬、腓吉路、黑摩其尼

—–*異端/敵對者:許米乃、腓理徒、銅匠亞歷山大、雅尼、佯庇

—-*新約裡其他事工領袖:提多、馬可等

這些名字向提摩太(也向我們)說明:「事奉的真相就是:有人忠心到底,有人半途而廢,有人公然敵對,有人曾跌倒但被重用。」


三、第4章特別多名字的意義:保羅在「交棒」與「收線」

第4章可以看作保羅一生事奉的「收尾與交棒」,人名是這個收尾的重要素材。

1. 用人名標記「忠心與失敗」的對比

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4:10)→ 典型的負面例子。路加:「獨有路加在我這裡」→ 在最孤單時陪伴的忠心醫生。馬可:「你來的時候要帶著馬可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與我有益處」(4:11)曾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中途退出(徒13:13)但如今被保羅完全接納、評價為「有益處」——這是一個復和與恢復的見證亞歷山大:多方害我(4:14)→ 對提摩太是警戒:「你也要防備他」(4:15)。

保羅不是抽象講「有人會背道,有人忠心」,而是具體叫出名字,好讓提摩太看見:教義教導+具體案例=具體牧養智慧。


2. 用人名顯出「差派與拓展」的動態

注意第4章裡那些「動詞+人名」:「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達馬太去」(4:10)——他們不是背叛,而是被差派。「我已經打完了那美好的仗……」(4:7)同一段裡說:「推基古我已打發往以弗所去」(4:12)「以拉都仍住在哥林多;特羅非摩病了,我就留他在米利都」(4:20)

這些細節顯出:保羅即使在牢裡,仍在調度同工、維持宣教網絡。第4章幾乎像一份「最後的工場人事表」,向提摩太交代:誰在哪裡、誰可倚靠、誰要防備。


3. 用人名表達「關係與情感」

保羅不是冷冰冰地列名單,他帶著情感:「百基拉和亞居拉,並阿尼色弗一家問你安」(4:19)——這是屬靈家庭。「友布羅、布田、利奴、革老底和眾弟兄都問你安」(4:21)——顯示雖然保羅孤單被囚,但仍有一群信徒與他連結。再加上開頭提到的:「我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1:4)「我想起你無偽之信心」(1:5)

整封信像是:一位將離世的屬靈父親,抓著孩子的手,一個一個叫出對他們都很重要的名字。


四、神學與教會學上的反省:為何今天讀這些名字仍有價值?

1. 歷史性:福音扎根在真實人物與地理當中

這些名字、地名(羅馬、以弗所、哥林多、米利都、達馬太……)讓我們看到:新約不是神話,而是具體歷史中的神拯救行動。讀提摩太後書,不只是在讀「教義」,也是在讀一段跨地域、跨文化的宣教歷程。


2. 服事觀:事奉必然牽涉關係、團隊與張力

有路加這樣忠心站在你身邊的;有底馬這樣熬不住而離開的;有馬可這樣曾軟弱、後被翻轉的;有亞歷山大這樣公然敵對、甚至「多方害我」的。保羅沒有粉飾這些張力,他把它們寫給提摩太,好讓提摩太預備心:「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將受逼迫。」(3:12)


3. 屬靈傳承:提摩太後書是一封「交棒信」

那麼多人名放在最後,像是對提摩太說:「我跑完了那一程,接下來,這些人、這些地方、這些教會,就交在你手中了。」正面的名字=你可以倚靠的同工資源負面的名字=你要警醒防備的靈性危機,這也是給今日教會領袖的一個提醒:
承接上一代的棒子,不只是承接一套教義,而是承接一整個關係網絡與使命。


五、總結一句話

提摩太後書之所以充滿人名,尤其第4章像一幅「人際地圖」,是因為這封信本身就是保羅的屬靈遺囑:他把福音的真理、也把福音的人──忠心的、軟弱的、背道的、敵對的──一併交給提摩太,叫他在這真實而複雜的關係世界中,持守那美好的託付,打那美好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