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的「先知講道」(希臘文 prophēteia)並不單指「預言未來」,而是更廣義地指「受聖靈感動、按著啟示說出造就人、勸勉人、安慰人的話語」。
以下是詳細說明:
一、詞義層面:prophēteia(預言、先知講道)
在希臘文中,prophēteia 由 pro(前、代表)與 phēmi(說話)組成,意思是「代表某人說話」——在聖經語境中,即代表神說話。
因此,它不一定涉及「預知未來」,而是「傳達神即時的心意」。
二、保羅的定義(哥林多前書14章)
保羅在14章中清楚界定何謂「先知講道」:
「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14:3)
「作先知講道的,就比說方言的強,除非有人翻出來,使教會得造就。」(14:5)
這裡可以看出:
- 先知講道的焦點是造就教會;
- 是可理解的言語;
- 是為了安慰與勸勉,而非單純預言未來。
換言之,「先知講道」更接近今日所說的「受聖靈感動的講道或啟示性勸勉」。
三、與「說預言」的區別
舊約中的「先知」常有預言性的角色(如以賽亞、耶利米),但在新約教會中,保羅所說的「先知」有更廣的範圍。
例如:
- 亞迦布(徒11:28;21:10–11)確實預告未來事件;
- 但其他先知,如巴拿巴、西面(徒13:1),則主要在「教導、勸勉」的功能上運作。
因此:
在哥林多前書中,「先知講道」應理解為受聖靈感動的教導與造就性話語,
其中可以包含預言性成分,但不以「預測未來」為主要特徵。
四、保羅的重點:與「方言」對比
保羅將「先知講道」與「說方言」作對比(14:1–25):
- 方言是向神說奧祕的話;
- 先知講道是向人說造就的話;
- 方言要翻譯才有益;
- 先知講道則直接造就眾人。
保羅強調的不是「預言能力」,而是「能用受啟示的話語建造教會」。
五、當代神學詮釋的共識
多數新約學者(如 Gordon Fee、Anthony Thiselton、N.T. Wright)都認為:
哥林多前書的「先知講道」是一種「啟示性、靈感性教導」,其內容可包括洞察人心、針對當下情境的神聖話語,
但不等於「預知未來」的預言。
總結:
| 面向 | 說明 |
|---|---|
| 原文意義 | 為神說話、傳達啟示 |
| 功能焦點 | 造就、勸勉、安慰 |
| 主要目的 | 建造教會 |
| 是否預測未來 | 可包含,但非主要內容 |
| 與方言對比 | 可理解、對人有益、公共性強 |
根據《哥林多前書》12–14章(尤其第14章)的「先知講道」與「說方言」對照表,整合語意、功能、目的與保羅的神學觀點。
哥林多前書中的「先知講道」與「說方言」對照表
| 對比面向 | 先知講道(prophēteia) | 說方言(glōssais lalein) |
|---|---|---|
| 基本意義 | 為神說話,傳達聖靈啟示的信息(可理解) | 用靈說話的禱告或讚美(多為人聽不懂的語言) |
| 對象 | 對人說(14:3) | 對神說(14:2) |
| 主要功能 | 造就、勸勉、安慰人(14:3) | 向神說奧祕,自己得造就(14:2, 4) |
| 可理解性 | 可被聽懂、明白 | 需翻譯(14:5, 13, 27)才可造就別人 |
| 目的與果效 | 建造教會(14:4–5, 12) | 若無翻譯,只造就自己 |
| 屬靈性質 | 屬於理性與啟示的表達 | 屬於靈性與奧祕的表達 |
| 表現形式 | 啟示性的講道、勸勉、洞察(非必然預知未來) | 聖靈感動下的超自然語言(可能是人或天使的方言) |
| 公共聚會中的角色 | 優先於方言(14:1, 5, 19, 39),因能造就眾人 | 若有翻譯可用,否則應安靜(14:27–28) |
| 保羅的評價 | 「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14:1) | 「我也說方言,但寧可說可教導的話」(14:18–19) |
| 表徵焦點 | 愛心與造就(14:1, 12) | 個人靈裡與神交通(14:2, 4, 28) |
| 神學核心 | 神的話臨到人,使人得勸勉 | 人在靈裡向神說話、得造就 |
保羅的結論與平衡原則
「所以,我的弟兄們,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但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14:39–40)
保羅的原則非常清楚:
- 他並不否定方言,但更重視先知講道,因為它能造就全體;
- 屬靈恩賜的使用必須以「愛」與「造就」為導向,而非炫耀屬靈經驗;
- 在聚會中要有秩序,避免混亂,反映出神是秩序之神(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