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從不掩飾神子民的醜陋與失敗。相反地,它故意記下這些「不堪」的事件,讓讀者在破碎中看見恩典的故事。
讓我們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文學敘事的功能
二、神學主題的意義
三、對信仰與教會的啟示
一、文學層面:真實的族長敘事
《創世記》的作者(傳統認為是摩西,後世編纂者整理成現行文本)在記述族長歷史時,不以「英雄傳記」的方式寫作,而以「救恩歷史」的角度來呈現。
與古代近東神話的對比
- 古代帝王、神話英雄的故事通常把主角描寫為完美、偉大、無瑕的人物。但聖經中的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卻被描繪成有罪、有軟弱、會犯錯的人。亞伯拉罕兩次說謊稱妻為妹、這些都不是聖經「意外留下的污點」,而是作者有意讓讀者看見神如何在罪人中施行恩典。
- 聖經不是人尋找神的故事,而是神在破碎的人當中實現祂約的故事。
二、神學層面:揭示神救贖的主權與聖約的張力
神的揀選不是因人的道德,而是因祂的恩典
在創世記中,神的約不斷往前推進──從亞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十二支派。但每一代都充滿失敗與羞辱。
神沒有因人的罪而廢棄祂的約;反而在人的罪中顯明祂恩典的主權。流便的亂倫(創35:22)與猶大和他瑪的亂倫(創38章)本是族長家中最蒙羞的兩段,但神最終卻藉猶大的後代帶出彌賽亞(太1:3)。
這顯出聖經的核心神學: 神的救贖計畫不是建立在人的完美上,而是在罪人中顯出祂奇異的恩典。
罪的後果是真實的——但神的計畫不被阻斷
聖經從不浪漫化罪。流便的行為在《創49:3–4》中受到嚴厲譴責:「流便哪,你是我的長子……但你放縱情慾,如同沸水,不可居首位!」結果,他失去了長子的權。神的祝福線因此轉向猶大(創49:8–10)和約瑟(48:5–20)。
神讓我們看見:罪帶來破碎與後果;但祂的應許仍在進行,只是路徑轉向;人的失敗不能攔阻神的信實。
聖經真實地揭示人性,為的是顯明神的聖潔
- 雅各家在示劍的暴力(創34章)與亂倫(創35:22)暗示這個「應許之家」在道德上逐漸敗壞。但神仍然在這樣的家中建立以色列十二支派。祂的揀選不是基於人配得,而是祂的憐憫。「神的恩典,並非在理想環境中發揮,而是在罪惡、混亂、失敗的歷史中彰顯。」
三、信仰與教會的啟示
聖經的誠實:神話化 vs. 救恩史
聖經記錄「不堪」的事件,顯示它不美化任何人,它的焦點不在人物的道德,而在神的信實。聖經的誠實是神啟示真理的保證。若連英雄的罪都不掩飾,我們就知道,這本書所宣講的救恩是真實的。
神在破碎中作工
- 神並非藉完美的家庭實現救贖;而是藉破碎的家庭成就祂的計畫。
這對我們有極大的安慰:教會從來不是一群完美的人,而是一群被神恩典重建的罪人。雅各家的混亂預示教會的真實狀況:在軟弱、嫉妒、虛假、慾望中,神仍以祂的恩手成就約的應許。
神的聖潔要求悔改與更新
流便的罪帶來羞辱與損失,但神在約瑟與猶大的悔改中開出救贖的新路。這告訴我們:在神的家中,罪不能被忽略,但也不需要被掩蓋;因為神能用懺悔與赦免重建人的生命。
四、神學總結
| 主題 | 神學意義 | 對信徒的啟示 |
|---|---|---|
| 真實的人性 | 聖經不掩飾罪,是為了顯明恩典的需要 | 神知道我們的軟弱,仍願施恩 |
| 恩典的主權 | 神的救贖計畫不依賴人的完美 | 即使跌倒,神仍能成就祂的旨意 |
| 罪與後果 | 罪有真實後果,但不廢棄神的約 | 我們需為罪悔改,警醒敬畏 |
| 神的聖潔 | 神在祂的子民中建立聖潔群體 | 教會要在敬畏與真誠中被煉淨 |
結語
《創世記》記錄雅各家族的醜聞,不是為了羞辱先祖,而是要我們看見:神的救贖不是從聖潔的人開始,
而是從願意被聖潔的神改變的人開始。 「人失信,神仍可信;人敗壞,神仍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