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後書 3:10–13,保羅在這裡回顧自己過去傳道的經歷──他列出三個地點:「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
這三處都記載於《使徒行傳》第13–14章,正是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約主後47–48年)的核心地點。
這三地的經歷展示了保羅與巴拿巴如何為福音忍受逼迫,也成為保羅教導提摩太「凡立志敬虔度日的都必受逼迫」的歷史見證。讓我們逐一看這三城發生的事:
一、安提阿(Antioch of Pisidia)──被猶太人嫉妒、趕出城外
使徒行傳 13:13–52
背景
這裡指的是「彼西底的安提阿」(在今土耳其境內),
是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中,離開居比路後抵達小亞細亞內陸的主要城市。
事件經過
保羅在會堂中講道,從亞伯拉罕到耶穌,說明救恩歷史(13:16–41)。 許多人聽見,外邦人歡喜領受;但 猶太人因嫉妒而毀謗、逼迫保羅(13:45)。 保羅說:「我們原是應當先對你們說神的道,但你們既棄絕它,看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13:46) 外邦人歡喜,神的道傳遍那一帶;猶太人卻煽動城中有權勢的人,把保羅和巴拿巴趕出境外(13:50–51)。
小結
安提阿的關鍵經歷是──「猶太人因嫉妒而逼迫保羅,但外邦人因恩典而信主。」這是保羅日後「外邦使命」的重大轉折。
二、以哥念(Iconium)──被謀殺計劃威脅生命
使徒行傳 14:1–7
背景
以哥念位於安提阿東南約130公里,是羅馬加拉太省的大城。
事件經過
保羅與巴拿巴照例進入會堂講道,許多猶太人和希臘人信主(14:1)。 但不信的猶太人挑撥外邦人,使他們心懷惡意反對使徒(14:2)。 雖然如此,保羅仍「放膽講論」,神藉他們的手行神蹟奇事(14:3)。 城裡分成兩派:一派附和猶太人,一派支持使徒(14:4)。 最後,猶太人與外邦人合謀要用石頭打死他們(14:5)。 保羅與巴拿巴得知後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與特庇(14:6–7)。
小結
以哥念的經歷是──「福音引起分裂,真理的宣講常伴隨仇敵的陰謀。」
三、路司得(Lystra)──被石頭打幾乎致死
使徒行傳 14:8–20
背景
路司得是呂高尼地的一個小鎮,當地居民多講呂高尼語,文化上更偏向異教世界。
事件經過
保羅治好一個生來瘸腿的人(14:8–10)。 當地人以為他們是神降臨──稱巴拿巴為「宙斯」,保羅為「希耳米」(14:11–12)。 祭司準備獻祭給他們,保羅極力攔阻,宣講「創造天地之神」才是真神(14:15)。 然而,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的猶太人煽動群眾,轉而攻擊保羅,用石頭打他,以為他死了(14:19)。 門徒把他圍住,他卻起來進城;第二天仍繼續前往特庇(14:20)。
小結
路司得的經歷是──「被群眾誤解、崇拜、再被仇恨;保羅經歷死而復生般的神拯救。」這場逼迫最深刻,以致保羅在提後3章特別提到「主都救了我」。
四、三城逼迫的共同意義
| 城市 | 逼迫者 | 逼迫形式 | 神的拯救 |
|---|---|---|---|
| 安提阿 | 猶太宗教領袖 | 煽動民眾趕出境外 | 保羅轉向外邦人 |
| 以哥念 | 猶太人與外邦人聯合 | 謀殺陰謀 | 保羅逃往路司得 |
| 路司得 | 被煽動的群眾 | 石頭打至幾乎喪命 | 保羅被神救起繼續服事 |
這三個事件顯示出:保羅宣講福音從猶太人轉向外邦人的歷史轉折;福音的推進總伴隨苦難;神的手始終保守祂的僕人。
五、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中回顧這段經歷的意義
「提摩太啊,你已經追隨了我的教導、行為、志向……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迫害。」(提後3:10–11)這裡的「路司得」特別有意義──因為提摩太就是路司得人(徒16:1),他很可能親眼見過保羅被石頭打、又被神救起的事。
所以保羅用這段歷史勉勵提摩太: 敬虔生活必會遇見逼迫:「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將受逼迫。」(3:12) 但神的拯救是真實的:「主都把我救了出來。」(3:11) 惡人雖盛,真道不滅:「作惡的和騙人的將變本加厲……」(3:13)
六、屬靈反思:保羅苦難的三重意義
宣教上的意義:逼迫並未阻止福音,反而使信息擴展(徒13:49)。
見證上的意義:保羅的生命成了活見證──信心在苦難中被煉成(提後4:7)。
牧養上的意義:這些經歷成為提摩太的榜樣,讓他明白事奉不是榮耀地位,而是背十字架的路。
七、結語
保羅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的遭遇,不只是歷史事件,而是新約中「十字架神學」的真實寫照:「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被打倒,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8–10)
這正是提摩太後書3章的精神:苦難不是神遠離的證據,而是祂同在的印記。正如保羅在每一城所經歷的──
「主都把我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