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猶大書》和《彼得後書》之間的文學與神學關聯極為密切。特別是《彼得後書》3:3與《猶大書》17–18節,這兩段經文不僅在字句上幾乎平行,也反映出相同的教會處境與末世警告。以下從經文、內容、語言與神學層面來細看。
一、對照經文:彼得後書3:3 與 猶大書17–18
彼得後書 3:3–4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ἐμπαῖκται),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主應許降臨的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
猶大書 17–18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ἐμπαῖκται),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
可以看到:「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ἐμπαῖκται)這個罕見字詞兩處完全相同;「隨從自己的私慾」 這句話也幾乎是逐字一致;兩段都提及「使徒的話」作為信徒防備異端的權威依據;語氣與語法結構(以 ἔσονται ἐμπαῖκται 為主句)高度平行。因此,大多數新約學者(如 D.A. Carson、Douglas Moo,以及 Carl R. Holladay)一致認為:猶大書17–18 明顯是引用或依據《彼得後書》3:3 的內容。
二、彼得後書與猶大書的其他直接關聯
兩卷書的相似性遠不止這一段。根據學者 Delbert Burkett 在《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彼得後書第二章與猶大書整卷約有60%的內容平行。
以下舉出幾個顯著的對比:
| 主題 | 彼得後書 | 猶大書 | 對應關係 |
|---|---|---|---|
| 假教師的出現 | 2:1–3 「有假師傅暗中引進異端」 | 4節 「有些人偷着進來」 | 同樣警告群體內的假教師 |
| 墮落的天使 | 2:4 「神沒有寬容犯罪的天使」 | 6節 「不守本位的天使」 | 相同的舊約例證 |
| 所多瑪與蛾摩拉 | 2:6 「焚燒所多瑪、蛾摩拉」 | 7節 同樣引用 | 字句幾乎相同 |
| 不敬虔者的褻瀆 | 2:10–12 「膽大任性、毀謗尊榮」 | 8–10節 「毀謗在尊位的」 | 平行句式與主題 |
| 巴蘭的貪婪 | 2:15 「走了巴蘭的錯誤」 | 11節 「貪愛巴蘭之工價」 | 同樣的貪婪象徵 |
| 無水的雲彩 | 2:17 「是無水的泉」 | 12節 「無水的雲彩」 | 意象幾乎一致 |
三、文學關係:誰引用誰?
這是學界長久討論的問題。主流的兩種看法如下:
- 彼得後書引用猶大書(多數學者立場),猶大書篇幅較短、文字更銳利;彼得後書第2章似乎擴充並柔化猶大的語氣;語言上,《彼得後書》使用了較希臘化的風格與補充。( 代表學者:D.A. Carson & Douglas Moo(《NT Introduction》)、Carl R. Holladay(《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T》)、Delbert Burkett 等。)
- 猶大書引用彼得後書(少數立場),猶大書17–18節似乎明確說「使徒們曾說過」,可能指《彼得後書》;若《彼得後書》被視為彼得的遺著,猶大可能是根據其內容寫信給同一群體。
結論: 就語言特徵與篇章邏輯而言,最可能的情況是《彼得後書》擴展了《猶大書》。後者的警告被彼得用於更廣的末世論與主再臨的辯護中。
四、神學上的共鳴
- 假師傅的末日審判—兩書皆以舊約例證(天使、挪亞、所多瑪)表明神的審判必臨。→ 表現出啟示文學式的倫理觀:現世的邪惡將在末日被清算。
- 真道的保守與忍耐—《彼得後書》勸信徒在等待主再來時「竭力追求聖潔」(3:14);《猶大書》則命「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20–21)。→ 同樣重視信徒的道德操守與盼望的堅持。
- 對「主的再臨」的辯護—-《彼得後書》回應譏誚者質疑主再來;《猶大書》則提「主帶著千萬聖者降臨」(v.14–15)。→ 同一末世信仰背景下的兩種宣講。
五、總結
| 面向 | 說明 |
|---|---|
| 關鍵平行 | 猶大17–18節 ←→ 彼得後3:3 幾乎逐字相同 |
| 文學關係 | 多數學者認為《彼得後書》擴展了《猶大書》內容 |
| 共通主題 | 假師傅、末日審判、信徒保守、主再臨 |
| 神學焦點 | 強調信仰的真純與末世警醒 |
結語
《彼得後書》和《猶大書》可視為「雙生書信」——兩者共同面對一樣的教會危機:假師傅的滲透與信徒信心的動搖。
若《猶大書》是較早的警告,《彼得後書》則是對此警告的神學延伸——提醒信徒在等待主再臨的日子裡,以敬虔與盼望堅守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