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整封書信都圍繞「這些人」展開,這個代名詞指稱一群已混入信徒群體、但實際上敗壞真道、否認主權、生活放縱的人


猶大整封書信都圍繞「這些人」(οὗτοι, houtoi)展開,他不斷用這個代名詞指稱一群已混入信徒群體、但實際上敗壞真道、否認主權、生活放縱的人。

下面將分四個層面來回答:「他們是誰」、「他們的特徵」、「他們的屬靈問題」以及「作者的警告目的」。


一、他們是誰?

「因為有些人偷着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敬虔的人……」(猶4)這句話清楚指出:他們不是外部逼迫者(不像羅馬官吏或猶太宗教領袖),而是從內部滲透進教會的人(παρεισέδυσαν, pareisedysan,「暗中混入」)。

根據經文內容與當時背景,大多數新約學者(如 D.A. Carson、Douglas Moo、Carl Holladay、Delbert Burkett 等)認為:「這些人」極可能是假教師,或受早期諾斯底主義與放縱主義影響的信徒。他們自稱基督徒,但否認使徒的教導,把「恩典」曲解成縱慾的自由。


二、他們的特徵與行為

猶大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與舊約例證來揭露他們的本質:

經文特徵舊約對比或意象
v.4「將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們曲解恩典、否認基督主權
v.8「作夢的,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屬靈傲慢,如可拉一黨
v.11「走了該隱的道路,為利往巴蘭的錯誤裡直奔,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三個典型罪:嫉妒、貪財、悖逆
v.12–13「無水的雲彩、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海裡的狂浪、流蕩的星」徒有外表,無屬靈實質
v.16「發怨言、找差錯、隨從自己的私慾而行……」以自我為中心
v.19「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無重生生命,造成分裂

總結起來,他們有三個主要特徵:

  1. 神學上:否認主權—不承認基督是唯一的主(v.4),可能傾向分離靈與肉體的諾斯底思想,視肉體行為為無關緊要。
  2. 倫理上:放縱情慾—把恩典當作縱慾的藉口(類似保羅在羅6:1所駁斥的錯誤)。
  3. 屬靈上:無聖靈、分裂群體—v.19 明確說他們「沒有聖靈」,顯示他們並非真信徒。

三、他們背後的思想傾向:早期自由放縱派(Antinomians)

從語氣與內容推測,「這些人」代表的是早期「反律法主義」的放縱派(Antinomian):他們誤解恩典,以為既然罪已蒙赦,就可為所欲為;否定基督徒生活的倫理約束;自稱有「屬靈知識」,卻輕視使徒傳統與教會權威。

這與彼得後書2章的假師傅極為相似(而《彼得後書》幾乎引用了《猶大書》的內容),學者如 Delbert Burkett指出,這顯示兩封書信都針對同一類人:一群以自由之名行放縱、破壞群體聖潔的假教師。


四、作者的牧養用意

猶大寫信的目的,不只是揭露「這些人」,而是提醒真正「蒙愛的人」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v.20–21)

換句話說:假教師以假恩典誘惑人;真信徒要以真恩典保守自己。猶大書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場對比講道——「他們」與「你們」的對比:

類別他們(假教師)你們(蒙愛的人)
來源偷着進來(v.4)被神呼召(v.1)
狀態沒有聖靈(v.19)在聖靈裡禱告(v.20)
行為放縱情慾、毀謗權柄建造自己、保守愛中
結局永遠沉淪(v.13)主能保守你們無瑕無疵(v.24)

五、總結:猶大書「這些人」的身份

「這些人」是指假冒信徒、敗壞真道的假教師,他們:他們的問題不只是道德敗壞,更是屬靈與神學的墮落
猶大以強烈的警告語氣要信徒明白:真正的恩典不會引人放縱,而是激發敬虔與愛。


神學延伸:如 Ben Witherington 在《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中指出,新約書信常透過「真信徒 vs. 假教師」的對比,保護教會的信仰邊界。
猶大書正是這樣的書信——它既揭露異端的危險,也呼喚信徒回到「至聖的真道」,在恩典與聖靈中持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