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與耶穌之間關於捕魚的故事,在新約福音書中出現了兩次不同的敘述,分別記錄於:
第一次:彼得蒙召的神蹟性捕魚
- 經文出處:路加福音 5:1–11
- 背景:
- 這是耶穌呼召彼得作門徒時的故事。
- 彼得和同伴一整夜勞苦捕魚卻一無所獲,耶穌叫他們把船開到水深之處,再撒網。
- 他們便捕了許多魚,甚至網快破了。
- 彼得因此感受到耶穌的神聖,俯伏認罪。
- 耶穌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 意義:
- 顯出耶穌的神蹟能力與對人生命的呼召。
- 預表門徒的「得人如得魚」使命。
第二次:復活後的顯現與重申使命
- 經文出處:約翰福音 21:1–14
- 背景:
- 耶穌復活後,在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海)顯現。
- 門徒們夜間捕魚又失敗,清晨耶穌在岸上指示他們將網撒在右邊。
- 結果滿網大魚,共153條,網卻沒破。
- 這次耶穌在岸邊與他們一起吃早餐,並特別對彼得有三次「你愛我嗎」的對話,重申其牧養使命。
- 意義:
- 彰顯耶穌對門徒(特別是彼得)復興與饒恕。
- 預備彼得在教會中的牧職與領導角色。
小結:
彼得與耶穌捕魚的故事出現兩次,一次在耶穌傳道初期(呼召彼得時),一次在復活之後(恢復彼得的身份與使命)。兩次都與捕魚失敗—再得神蹟魚—相連,成為彼得信仰旅程的重要轉折點。
若你需要對這兩段經文進行深度解經(語言、神學意涵、段落結構),進一步分析。
一、第一次捕魚(彼得蒙召)
經文:路加福音 5:1–11
結構分析
段落 | 內容摘要 |
---|---|
5:1–3 | 群眾擁擠耶穌,耶穌上彼得的船講道 |
5:4–7 | 吩咐下網 → 得到許多魚,網幾乎破裂 |
5:8–10 | 彼得俯伏,承認自己是罪人;耶穌安慰他 |
5:11 | 他們捨棄一切跟從耶穌 |
原文詞語亮點(希臘文)
- ἐπιστάτης(epistates):v.5「夫子」,路加特有用詞,表示對耶穌超凡權柄的稱呼(猶如「主官、長官」)。
- ἁλιεύσει ἀνθρώπους(halieus anthrōpous):「得人如得魚」,動詞形式類比捕魚 → 傳福音得人。
背景與文學特點
- 捕魚技術:在清晨前進行,用撒網方式。白天打魚難度大,此神蹟強調耶穌掌管自然界。
- 猶太宗教觀念:承認自己是「罪人」(ἁμαρτωλός)是對神的臨在反應(類似以賽亞6章的呼召場景)。
神學意義
- 呼召與委身:耶穌不僅使用彼得的「船」講道,更使用他的生命得人。
- 超自然的恩典先於委身的行動:彼得願意放下勞苦成果,是因為先經歷了神蹟。
- 門徒的悔改與回應:神蹟帶來敬畏與自知之明,是門徒生命的起點。
二、第二次捕魚(復活顯現)
經文:約翰福音 21:1–14
結構分析
段落 | 內容摘要 |
---|---|
21:1–3 | 門徒打魚,整夜無果 |
21:4–8 | 耶穌清晨顯現,指示下網得魚 |
21:9–14 | 烤魚、餅的早餐;主與門徒同席 |
原文詞語亮點
- παιδία(paidia):「孩子們」(v.5)耶穌對門徒的親密稱呼,帶有牧者與門徒關係的回歸。
- ἀριθμὸν ἰχθύων μεγάλων ἑκατὸν πεντήκοντα τριῶν(153條大魚):v.11,數字可能象徵普世的豐收(參閱教父們如耶柔米的解讀)。
歷史與敘事背景
- 耶穌三次向門徒顯現(v.14),此段落作為整卷福音書的高潮與結尾。
- 與初次打魚成對應:「開始的呼召」與「結束的重申」。
神學意義
- 復活主的供應與饒恕:耶穌為失落與灰心的門徒預備早餐,主動修復關係。
- 教會牧養使命的再確認:此神蹟背景下,耶穌接著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再託付「牧養我的羊」。
- 網沒有破(v.11):象徵教會在主的帶領下能承受普世宣教的使命,與初次「網快破」形成對比。
總結比較
項目 | 第一次捕魚(路5) | 第二次捕魚(約21) |
---|---|---|
時間 | 耶穌初期傳道 | 耶穌復活後 |
重點 | 門徒被呼召跟隨 | 門徒使命重申 |
主題 | 悔改與跟隨 | 饒恕與差派 |
彼得反應 | 自覺罪人、撇下一切 | 急著跳水游向耶穌 |
魚的象徵 | 宣教的使命預表 | 教會普世宣教果效 |
原文詞語:小子(παιδία, paidia)
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約翰福音 21:5
這個詞的希臘原文是:παιδία(paidía)它是 παῖς(pais) 的變化形式,基本上意思是:
- 小孩子、幼童(literal child)
- 青少年、年輕人(young ones)
- 門徒、學生、親密的稱呼(disciples, little children, dear ones)
在這裡,παιδία 是耶穌對門徒們的親暱稱呼,帶有慈愛、溫柔的語氣,有如一位父親或師傅對學生、孩子的問候。
和合本翻譯為「小子」,其他版本如下:
譯本 | 翻譯詞 |
---|---|
和合本 | 小子 |
現代中文譯本 | 孩子們 |
新譯本 | 孩子們 |
英文 ESV | Children |
KJV | Children |
NIV | Friends(朋友) ← 語意譯 |
NLT | Fellows(夥伴們) |
神學與情感層面上的意涵
耶穌使用 παιδία 而不是一般稱呼,透露了幾個重要面向:
- 親密與愛的關係:
這不是對陌生人的問話,而是主對祂門徒(特別是灰心的門徒)溫柔的呼喚,像父親對孩子那樣。 - 牧者對羊群的呼喚:
與接下來「餵養我的羊」呼應,耶穌在恢復彼得牧養使命的同時,先以柔和語氣建立聯結。 - 恢復與重新召喚的氛圍:
門徒因失望而重回捕魚,耶穌並未責備,而是以「孩子們」的稱呼提醒他們:你們仍是我的人、我仍關心你們的需要。
類似用法比較
耶穌或使徒也在其他地方用「小子」「小孩子」這類詞來表達關愛或屬靈上的關係,例如:
- 馬可福音 10:14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 約翰壹書 2:1 「我小子們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
小結
「小子(παιδία)」在約翰福音 21:5 中,是耶穌對門徒充滿愛、關懷、親密的一種稱呼,不單指年齡上的小,而是象徵他們是主所愛的「屬靈兒女」。
這不僅是提問「你們有吃的嗎?」
更是在說:「我在意你們的需要,我依然是你們的主、你們的朋友、你們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