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深奧的教義──三位一體(Trinitas)。讓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探討這個問題:「為何要有三位一體?獨一真神不是就夠了嗎?這樣的啟示,到底目的何在?」
一、三位一體不是哲學推論,而是啟示的結果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觀念,並非由人理性思辨產生,而是從聖經的整體啟示中整理出來的神學結論。聖經中明言:
- 只有一位神(申命記 6:4)
- 父、子、聖靈各自為神(例如:約1:1、使徒行傳5:3-4、馬太28:19)
- 三者有區別,卻同尊同榮、共享本質
三位一體的教義,正是為了忠實承認這三個真理而被提出。若否認三位一體,就會傾向於否認其中一個聖經的核心見證。
二、三位一體的「邏輯」是關於「神是愛」
如果神是獨一、絕對單一(像伊斯蘭教的安拉),在永恆中神如何能「愛」?因為「愛」需要對象。
但在三位一體的信仰中:
- 父永恆地愛子
- 子順服於父
- 聖靈是愛的交融與流通
所以,愛不是神的附屬性,而是神的本質(參 約一4:8)。因此,三位一體不只是理論,而是揭示了神內在本性的奧祕:「神是愛」,這愛不是從創造才開始,而是神永恆內在的關係。
三、救恩的可能性必須建立在三位一體之上
若只有一位神,沒有位格間的區分,那麼「道成肉身」、「代贖」與「聖靈內住」就無從談起。
- 父差子來救贖世界(約3:16)
- 子順服,代人受死(腓2:6-11)
- 聖靈使人重生,引導進入真理(約16:13)
救恩是整個三一神的作為。若無三位一體,福音就無從成立。三位一體正是福音的框架與基礎。
四、三位一體讓我們明白「合一中的多元」
神創造世界,特別是人類,是按著「我們的形像造人」(創1:26),可見神本身具有「關係性」與「位格性」。教會與家庭的合一與多樣,也正是反映出三位一體的奧祕。
正如教父巴西流所說:
「神是獨一,但不是孤單;是三位,但不是分裂。」
五、神學家觀點補充
- 奧古斯丁:三位一體是一種關係性的存有,反映記憶、理解、意志三重結構。
- 加爾文:三位一體不是三個神,而是一個本體三個位格(personae),彼此區分卻不分割。
- 馬丁路德:若無三位一體,我們就無法確信神真的向我們顯明祂自己,並住在我們裡面。
六、總結:三位一體的啟示目的
- 顯明神的愛是永恆的、有對象的愛
- 啟示救恩的計劃如何實現於父、子、聖靈的同工中
- 讓我們能進入與神的關係:被父接納、藉子得救、由聖靈住在我們裡面
- 為教會與人類的合一提供奧祕的原型與典範
所以,三位一體不是多此一舉的神學技巧,而是讓我們能真正認識、經歷與敬拜這位真神的必要途徑。
透過聖經的經文,一步一步來查考三位一體的啟示:
一、聖經明確教導「只有一位神」
這是三位一體的出發點,神是獨一的本體:
- 申命記 6:4:「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
- 以賽亞書 45:5:「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
這表明基督教不是多神論,三位一體是在一位神裡的三個位格,不是三個神。
二、聖經啟示父、子、聖靈各自是神
1. 天父是神
- 馬太福音 6:9:「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2. 耶穌(子)是神
- 約翰福音 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約翰福音 20:28:「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 歌羅西書 2:9:「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
3. 聖靈是神
- 使徒行傳 5:3-4(彼得責備亞拿尼亞):「你為什麼欺哄聖靈?……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
- 哥林多前書 3:16:「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
三、父、子、聖靈彼此區分
三位並不是一位神以三種「變形」出現,而是三個彼此區分但合一的位格:
1. 耶穌受洗的場景(馬太福音 3:16–17)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裡同時出現:
- 聖子在受洗
- 聖靈降臨
- 聖父說話
2. 耶穌差遣門徒的大使命(馬太福音 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名」(單數)卻包含三位,說明三而一的真理。
四、三位神同時參與救恩與生活
1. 救贖的計劃
- 父:差子來(約3:16)
- 子:順服、捨己、完成救恩(腓2:6–11)
- 聖靈:使人重生、成聖、賜下能力(羅8:11、約16:13)
2. 基督徒的生活
- 哥林多後書 13:14:「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五、舊約中的預示
三位一體的教義在新約中最清晰,但在舊約中已經有隱微的線索:
1. 創世記 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這裡的「我們」暗示神內在的複數性。
2. 以賽亞書 48:16
「主耶和華和他的靈差遣了我。」這是彌賽亞講話,說出三個位格:主耶和華(父)、他的靈(聖靈)、「我」(子)
總結:三位一體的聖經基礎
聖經教導 | 相關經文 |
---|---|
神是獨一的 | 申6:4、賽45:5 |
父是神 | 太6:9 |
子是神 | 約1:1、約20:28 |
聖靈是神 | 徒5:3–4、林前3:16 |
三者彼此區分 | 太3:16–17、太28:19 |
三者同工 | 林後13:14、約3:16、羅8:11 |
教父與改革宗神學家如何詮釋「三位一體」這一核心教義
一、教父時期的三位一體詮釋
1. 特土良(Tertullian, 約155–240)—首次使用“Trinitas”
他是第一位在拉丁神學中使用「Trinitas(三位一體)」一詞的人。
- 經文基礎: 馬太28:19(施洗的名)
- 詮釋: 他主張:「三者是有區別的,但在實質上是一體的」。
- 他以「根、本枝與果」為例來說明:父是根,子是幹,靈是果,但三者是一個生命。
2. 亞他那修(Athanasius, 約296–373)—捍衛子與父同質(Homoousios)
- 經文基礎: 約翰1:1、歌羅西書2:9
- 詮釋: 在《亞他那修信經》中強調:「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但不是三位神,而是一位神。」
- 他強調耶穌若不是完全的神,祂就不能完全救人。
3. 加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巴西流、拿先撒的貴格利、尼撒的貴格利)
- 詮釋: 區分「本質(ousia)」與「位格(hypostasis)」
- 主張:三個位格共享同一本質,不是三個神。
二、改革宗神學家的三位一體詮釋
1.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 在《基督教要義》中說:「我們不是主張三個神,而是認識到神的本質在三個位格中同時存在,這三個位格之間的區別不是分裂。」【參《基督教要義》卷一第13章】
- 經文引用:
- 太28:19:「父、子、聖靈的名」為合一的名
- 約1:1:「道就是神」說明子與神同質
- 徒5:3–4:聖靈是神,不能被欺哄
- 神學重點:
- 認識神唯有透過祂的啟示:在子中顯明,透過聖靈感動我們明白。
2. 扎卡利亞·烏爾辛努斯(Zacharias Ursinus)—《海德堡要理問答》主編
- 問答24:「有幾位神?」答:「只有一位神,但在祂裡面有三個位格:父、子、聖靈。」
3. 威斯敏斯特信條(1646)
- 第二章《論神與三位一體》:
- 「在神的統一性中,有三個位格:父、子與聖靈,同本質、同榮耀、同永恆。」
- 詮釋根據: 太28:19、約1:1、林後13:14
三位一體與聖經經文的歷代詮釋對照表:
經文 | 教父詮釋 | 改革宗詮釋 |
---|---|---|
馬太28:19 | 特土良:三者施洗的名為一,顯明三一真神 | 加爾文:神是合一但有位格的差異 |
約翰1:1 | 亞他那修:道是神,與神同質 | 加爾文:道與神一體,是永恆神子 |
哥林多後書13:14 | 拿先撒的貴格利:三者各自與信徒關係不同 | 威斯敏斯特信條:三位同榮同尊同工 |
創世記1:26 | 巴西流:暗示神內部的複數性 | 改革宗:神在創造中已預示三位一體 |
結語:歷代教會的共識
從第一世紀到改革宗的神學家,都堅守這樣的信念:三位一體不是哲學邏輯,而是信仰的啟示;不是可完全理解的概念,而是可被敬拜的真理。
正如奧古斯丁所說:「若你明白了祂,那祂就不是神了。」(If you understand Him, He is not God.)
三位一體有先後次序嗎?,這是歷代神學家在探討三位一體教義時必須謹慎處理的議題。
三位一體中是否有先後次序?
- 如果是指時間上的先後(誰先存在,誰後存在)──答案是:沒有!
- 如果是指位格間的關係秩序(order of relation or taxis)──答案是:有,但不是權威高低或本質差異。
聖經中的觀察
- 子是「從父而生」的(約1:14, 約1:18)
- 「道成了肉身……從父而來,滿有恩典和真理。」
- 聖靈是「從父而出」,並由子差遣的(約15:26)
- 「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靈。」
這些經文顯示三個位格之間的「關係性」有所差異,並非等同可互換。
教父與正統教會的教導:有「位格的秩序」(taxis),但無本質的差異
1. 尼西亞信經(325 AD)與君士坦丁堡信經(381 AD)
- 強調「聖子為神而生,非受造」;「聖靈是從父(西方加上:和子)出來的」
這說明:
- 子是永恆被生(eternally begotten)
- 靈是永恆被差遣(eternally proceeds)
注意:「永恆的生」或「永恆的差遣」並不意味時間先後,而是說明位格的起源關係。
改革宗神學的理解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教導:
「在神的本質上,父、子、聖靈同等、同永恆、同本質。但在位格的特性上,父為原始,子從父而生,聖靈從父(與子)而出。」
威斯敏斯特信條(1646),第二章:
「在神的統一性中,有三個位格:父、子、聖靈。這三者在本質上同等,權柄上無高低之分,然而在位格上有秩序與相互關係。」
神學總結:三位一體的「秩序」是關係上的,不是時間或權威上的
方面 | 是否有次序 | 說明 |
---|---|---|
時間 | 沒有 | 三者同永恆,沒有「誰先存在」的問題 |
本質 | 沒有 | 三者共享一個神性,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
位格關係 | 有 | 父是源頭,子是從父而生,靈是從父(與子)出來 |
權柄高低 | 沒有 | 三者同尊同榮,無支配關係 |
為何這樣的秩序重要?
這不是為了製造等級制度,而是幫助我們理解:
- 為何「父差遣子」(約3:16)
- 為何「子順服父」(腓2:6–11)
- 為何「聖靈不說自己,只傳遞所聽見的」(約16:13)
這些經文不是說子與靈比較「低階」,而是說明他們在救恩計劃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這是位格間的自我降卑與愛的結合。
奧古斯丁說:
「三位一體中的秩序,不是源於本質上的不同,而是源於彼此的關係──父是父,不是子;子是子,不是父;聖靈既不是父也不是子,但三者是一位神。」
結論:
三位一體有「關係上的秩序(taxis)」,但沒有本質上的等級或時間先後。
- 父是神,子是神,靈是神──同榮同尊。
- 父不是子,子不是靈,靈不是父──有位格的區分與秩序。
這樣的秩序,不是邏輯上的差別,而是奧祕的關係性啟示。
「三位一體位格關係圖」
經典的【三位一體位格關係圖(Scutum Fidei, 信仰之盾)】──這是中世紀以來用來幫助信徒理解三位一體位格之間關係的視覺工具。
圖形說明:三位一體的信仰之盾(Scutum Fidei)
【父】
/ \
/ \
[是] / \ [是]
/ \
【神】──────────【子】
\ /
[是] \ / [是]
\ /
\ /
【聖靈】
圖表核心解釋:
關係 | 意義 |
---|---|
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 | 三者都擁有神的本質(divine essence) |
父不是子、子不是靈、靈不是父 | 三個不同的位格(personae),彼此不能混同或對換 |
神不是第四位格 | 「神」不是多出來的神格,而是說三個位格共同擁有同一神性 |
加上位格間的關係性(taxis)
我們可以在圖上補上神學家描述的位格起源順序:
父
↑
從父而生 │ 從父(與子)而出
子 ←──┘──→ 聖靈
關係的術語說明:
位格 | 神學關係語言 | 拉丁術語 | 備註 |
---|---|---|---|
子 | 從父永恆生出 | eternally begotten | 非創造,是「本質內的產出」 |
聖靈 | 從父(與子)永恆出發 | proceeds | 東正教:從父出;西方教會:從父及子(Filioque) |
父 | 無來源(位格上) | Unbegotten | 為其他兩位格的「來源」,但非創造者 |
圖形與信仰的功能
這圖不是為了解釋神怎樣「三而一」的邏輯,而是防止:
- 否認神的位格差異(模態論)
- 分裂三個神(三神論)
- 將某位格視為次等(亞流主義)
現代應用方式:
你可以用這張圖在以下場景中幫助理解與教導:
- 查經班介紹三位一體時作為「視覺輔助」
- 解釋馬太28:19中為何用「名」而非「名字們」
- 說明約翰福音中的「從父來的子」與「被差遣的聖靈」的關係
- 闡明聖經中三位如何一起參與救恩:父計劃、子執行、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