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說:「如果你僅僅想要幸福,這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我們總期望比別人幸福。」這句話揭露了一種「比較導向的幸福觀」,其實也正是現代社會許多人不安的根源。對此,聖經確實有明確的教導和警示,反對這種基於嫉妒或攀比的幸福追求。以下是從聖經中的幾個層面來回應這句話:
一、聖經反對比較心與嫉妒
《加拉太書》5:26:「我們不可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
這裡指出了人際比較與嫉妒會破壞彼此的關係,也會讓人偏離聖靈所結的果子(見5:22-23),破壞內心的平安與愛。
《雅各書》3:14-16 也說:「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自誇…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
比較與嫉妒被視為來自錯誤的心靈狀態,會帶來混亂與惡行。
二、真幸福不是與人比較,而是與神對齊
耶穌在**《馬太福音》5:3-12**的「八福」中教導的幸福,是與神的關係為核心的:貧窮、哀慟、飢渴慕義、憐憫人、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的人才是有福的。這完全逆轉了世俗的幸福觀,強調的是「神看為有福」而非「比人更幸福」。
《腓立比書》4:11-13 保羅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這裡說明了幸福來自對神的信靠與內在的知足,不是與他人比較而來。
三、聖經鼓勵的是喜樂中的分享,而非競爭
《羅馬書》12: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這樣的態度是「屬靈群體」中的彼此相顧,而不是看到別人快樂就心生比較。真正的幸福,是能為別人快樂而喜樂。
四、主耶穌的比喻:不比較的恩典
在**《馬太福音》20:1-16的葡萄園工人比喻中,早來的工人因為領到與後來的一樣工價而不滿,耶穌藉此指出神的恩典不是根據「誰比誰多」,而是出於祂主權的施予。
耶穌說:「你的眼睛為甚麼嫉妒,因為我做好人嗎?」(v.15)正是對「比較心」的挑戰。
總結:聖經中的幸福觀,是神為中心、他人為伴、自我知足
孟德斯鸠揭露的「比較性幸福」在人性中確實真實存在,而聖經則提出根本不同的幸福之路:
- 幸福不在於「比別人多」,而在於「與神和好」。
- 幸福不在於「人前的成功」,而在於「內心的平安與知足」。
- 幸福不是競爭來的,而是彼此扶持、活在神恩典中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