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神當初要求以色列集中在一個地方敬拜,卻在教會時代又分散在各地?

Andrew Chiang臉書

在《申命記》十二章,神吩咐以色列人要拆毀異教的祭壇,只能在「耶和華所揀選的地方」敬拜。到了新約,耶穌卻翻轉了這個模式。祂對撒馬利亞婦人說,真正的敬拜不再繫於某個地方,不是耶路撒冷或某座山,而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約翰福音4:21–24)。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為什麼神當初要求以色列集中在一個地方敬拜,卻在教會時代又分散在各地?

聖經命令集中敬拜有三個目的:

第一,宗教層面。神要保護以色列不陷入偶像崇拜,並維護盟約敬拜的純正。周圍滿是迦南的祭壇和生育崇拜,以色列必須有一個神親自揀選的聖所,才能保持信仰的獨特性,並專一忠於耶和華。

第二,社會層面。一個共同的聖所建立了一個共同的子民。朝聖節期把來自各地的以色列人聚集在一起,加深共同的記憶與盟約身份。敬拜不僅是屬靈的行動,更是把十二支派凝聚成一個民族的黏合劑。

第三,政治層面。集中敬拜成為對權力的制衡。與周邊國家不同,他們的君王會為自己建廟抬高地位,而以色列的聖所卻是神親自揀選的。連君王也必須順服神的律法。在「人君即神」的時代,這是一個徹底的翻轉:敬拜提醒百姓,沒有任何人間的王位能擁有最終的權柄,只有耶和華才是至高的。

這個原則影響歷史深遠,塑造了後來的憲政制度──強調統治者必須在法律之下,而不是凌駕於法律之上。以色列所開創的「神高於人權」的理念,至今仍是有限政府的基石。

從神學到意識形態

雖然以色列的聖殿制度早已不存在,但它的結構卻被廣泛模仿。現代國家借用了宗教敬拜的形式,卻切斷了與神的連結。

國家象徵與公民儀式往往取代了宗教儀式。國旗像神聖的旗幟被升起,國歌被唱得像聖詩,紀念碑被視為聖地一般莊嚴。

更進一步,現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甚至發展出自己的信條。自由、平等、進步這些概念,被當成不言自明的真理,並透過選舉、就職典禮或國定假日等「公共儀式」反覆強化。正如政治思想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所指出的,世俗意識形態常常充當「政治宗教」,提供最終意義並要求忠誠。

然而,這些「政治宗教」只能模仿敬拜,卻無法真正滿足人心深處對神的渴望。

從會幕到基督

這個渴望在基督裡得著滿足。新約拆除了集中敬拜的框架,因為耶穌自己就是神與人相遇的真正所在(約翰福音2:19)。祂死時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馬太福音27:51),象徵人可以直接親近神。五旬節時,聖靈降臨的不是在某個建築,而是在信徒身上。每一位基督徒都成為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6:19)。

這個轉變使敬拜不再是建國的工具,而是推動普世宣教的引擎。過去的中心在耶路撒冷,如今則隨著信徒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展開——無論是家裡、教堂、商店、或野外。敬拜的核心不再是某個地方,而是那位藉著聖靈無所不在的基督。

這也解釋了為何基督信仰能成為世界性宗教,而其他信仰卻不能。猶太教依舊繫於耶路撒冷,異教宗教受制於地方神廟。但基督教因為脫離了地理的束縛,才能迅速傳到安提阿、羅馬、衣索比亞等地。

然而,這個故事也帶來一個警告。每當基督徒把福音和某個國家或政權綑綁得太緊,就會把基督縮小成我們部落的神。我們會忘記耶穌來不是要高舉某個民族,而是要為萬民開路,好讓人都能「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父神(約翰福音4:24)。那被撕裂的幔子提醒我們:沒有任何國旗、政黨或文化能坐上神的寶座。我們的使命更高、更廣,就是為基督的國作見證,並奉祂的名去祝福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