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寫羅馬書時,還沒去過羅馬(羅 1:10, 13),寫這封書信有幾個主要目的

保羅寫羅馬書時,確實還沒去過羅馬(羅 1:10, 13),因此學者普遍認為這封書信有幾個主要目的:


一、為自己將要到訪羅馬鋪路

  • 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結束時(約西元 57 年),身處哥林多,計劃去耶路撒冷交付捐項,然後「盼望經過你們的時候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往西班牙去」(羅 15:24)。
  • 所以,羅馬書部分是一封「介紹信」,要與尚未建立深厚關係的羅馬教會建立信任與合作。

二、為宣教尋求支持

  • 羅馬是當時帝國的中心,也是向西班牙拓展福音的理想基地。
  • 保羅盼望羅馬教會像安提阿支持他向小亞細亞、希臘傳福音一樣,成為他新的「宣教基地」。

三、處理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緊張

  • 羅馬教會早期由猶太信徒建立,但後來因克勞狄(Claudius)皇帝逐出猶太人(約西元 49 年,參《徒》18:2),教會逐漸以外邦信徒為主。
  • 到尼祿皇帝時,猶太人能返回羅馬,雙方可能產生爭執(律法、割禮、飲食規條)。
  • 保羅藉羅馬書闡明「因信稱義」與「在基督裡合一」的神學,特別在 9–11 章處理以色列與外邦人的救恩問題。

四、全面闡明自己的福音理解

  • 羅馬書不像加拉太書、哥林多書信那樣針對危機或爭議,而更像一篇「福音神學宣言」。
  • 保羅在此系統闡述:人的罪(1–3 章)、因信稱義(4–5 章)、在基督裡的新生命(6–8 章)、以色列與外邦人(9–11 章)、基督徒生活倫理(12–15 章)。
  • 學者常說,羅馬書是保羅神學最完整的展現。

總結:保羅雖未去過羅馬,但寫羅馬書是為了:

  1. 與羅馬教會建立關係,為將來訪問預備。
  2. 尋求他們支持自己向西班牙的宣教。
  3. 解決猶太人與外邦信徒的張力,強調「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 1:16)。
  4. 清晰、全面地闡述他對福音的理解,作為「使徒使命書信」。


「羅馬書寫作目的 vs 經文依據」的表格


羅馬書寫作目的與經文依據

寫作目的經文依據說明
1. 與羅馬教會建立關係,為將來訪問預備羅 1:10–13:「……盼望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
羅 15:22–23:「這許多時候,我也切心想望到你們那裡去。」
保羅未曾去過羅馬,先以書信表達渴望見面,建立情感與信任。
2. 尋求宣教支持,預備西班牙行程羅 15:24:「盼望經過你們的時候得見你們……然後蒙你們送行往西班牙去。」
羅 15:28:「……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西班牙去。」
羅馬是戰略性據點,保羅期望羅馬教會成為新的「宣教基地」,支持他更西邊的拓展。
3. 化解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張力羅 2:9–11:「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不偏待人。」
羅 14:1–6(飲食、日子之爭)。
羅 9–11 章(以色列與外邦人的救恩)。
羅馬教會猶太人與外邦人比例變動,引發爭議。保羅強調福音的普世性與在基督裡的合一。
4. 系統闡明福音神學羅 1:16–17:「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因信得生。」羅馬書不針對單一危機,而是全面展開保羅的神學:罪(1–3)、因信稱義(4–5)、新生命(6–8)、以色列地位(9–11)、基督徒生活(12–15)。

總結
《羅馬書》不只是私人書信,更像是一篇 「福音宣言」,兼具牧養、神學與宣教的目的。它既為保羅親臨羅馬作準備,也希望羅馬教會能同心合一,成為他西進的宣教後盾。



《羅馬書》結構大綱,並連結到之前提到的「寫作目的」,讓你在研經時可以清楚看到整體脈絡


羅馬書結構大綱與主題

章節主題核心內容與寫作目的的關聯
1:1–17引言與主題保羅自我介紹(使徒身份)、問安,提出全書核心:「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1:16–17)。與羅馬教會建立關係,提出「福音宣言」。
1:18–3:20普世的罪無論外邦人(拜偶像、道德墮落)或猶太人(有律法卻不遵守),都在罪中。為猶太人和外邦人「同樣需要福音」奠基,化解張力。
3:21–4:25因信稱義人得救不是靠律法行為,而是靠信心;以亞伯拉罕為例。向猶太信徒強調「信」而非「行」的重要性。
5:1–8:39在基督裡的新生命信徒因基督稱義,進入新的生命:平安(5 章)、與亞當對比(5:12–21)、脫離罪(6 章)、脫離律法(7 章)、聖靈中的自由與盼望(8 章)。給外邦與猶太信徒共同的身分認同,強調「在基督裡合一」。
9–11 章以色列的地位與神的救恩計劃保羅為同胞憂傷(9:1–5)、以色列的不信(9–10 章)、但神的應許不落空;最終「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11:26)。對猶太同胞直接呼籲,相應「猶太–外邦衝突」問題。
12–15:13基督徒的生活倫理因蒙神憐憫,要將身體獻上(12:1–2),彼此合一、彼此接納(14 章),強調愛是律法的總綱。幫助教會在實際生活中化解分歧(猶太 vs 外邦)。
15:14–33保羅的使命與行程計劃說明自己職事(特為外邦人使徒),交代去耶路撒冷交付捐項,然後想去羅馬,再往西班牙。與羅馬教會建立信任,尋求宣教支持。
16 章問安與祝福長篇問安,顯示保羅與眾多信徒的關係網絡,最後頌讚神的福音奧秘。加強與羅馬教會的情感連結。

總結—羅馬書既是「神學論文」,也是「牧函」,更是「宣教計劃書」。

  1. 神學層面:系統闡述福音(因信稱義、基督新生命、以色列與外邦人)。
  2. 牧養層面:化解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張力,呼召合一。
  3. 宣教層面:為親臨羅馬、進一步前往西班牙鋪路,尋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