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心態的特徵—-Andrew Chiang

國度心態的特徵

(馬可福音 9:38–41)

引言

十八世紀英國的復興運動中,有兩位極具影響力的領袖: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與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兩人情誼深厚,但在神學上卻存在尖銳分歧。懷特腓傾向加爾文主義,強調上帝的揀選與主權;衛斯理則持亞米念的立場,更看重人的自由意志與回應。這些不同,導致他們的跟隨者常常爭論不休,甚至彼此攻擊。

然而,衛斯理卻以謙卑化解張力。當有人問他:「在天堂,你會見到懷特腓嗎?」衛斯理回答:「不會的,因為喬治會太靠近寶座,而我幾乎看不見他。」這不是譏諷,而是敬重。更令人動容的是,當懷特腓去世時,衛斯理親自主持了他的安息禮拜,稱他為「忠心的牧者,基督的精兵」。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地上,基督徒容易因神學、文化、甚至敬拜風格的差異而爭執不休;但在基督裡,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是否屬於我們」,而是「他是否屬於基督」。馬可福音第九章的經文,正好觸及了這樣的張力:

「老師,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阻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說:「不要阻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的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他一定會得到賞賜。」(可9:38–41)

耶穌在這裡揭示了一個國度心態的三個特徵:包容的心靈、以基督為中心的忠誠、謙卑的服事。

一、包容的心靈

約翰的問題顯露出門徒心態的局限:他們關注的不是「這人是否跟隨耶穌」,而是「他不跟從我們」。這是一種部落式的排他心態:只要不是我們群體的人,就應該被排斥。

聖經沒有記下這個趕鬼之人的名字,只說他「奉耶穌的名」行事,而且真的成功了。這與《使徒行傳》十九章的事件形成鮮明對比: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試圖把耶穌的名當作咒語使用,結果被邪靈羞辱。可見,耶穌的名不是符號或魔法,而是與基督真實關係的表現。這個「外人」顯然是真正信徒,因為他能靠著耶穌的權柄得勝。

然而,門徒為什麼要攔阻?因為他「不屬於我們的團體」。群體身份能帶來歸屬感、優越感與安全感,但也常常伴隨著排他性。當外人享有同樣的屬靈權柄,門徒就覺得不公平,彷彿有人「沒有繳會費卻享受會員福利」。

說實話,今天的我們也一樣,

仍然習慣劃界線,把人排除在外。

我們是福音派,還是靈恩派?

在美國,教會可能因政治立場而分裂:民主黨或共和黨、挺川或反川,甚至爭論 Charlie Kirk 到底是不是殉道者。

在中國大陸,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之間彼此對立。

在台灣,國語教會與台語教會,也常因語言與文化的差異而彼此分隔。

教會歷史上,還有無數分裂,看似屬靈,其實常常只是文化偏好:崇拜用管風琴還是吉他?聖經譯本是 KJV 還是現代譯本?主日學與否?聖餐用酒還是葡萄汁?甚至連地毯顏色、聖誕樹、復活蛋,都能引起爭執。

表面上,這些分裂是為了「守護真理」或「潔淨教會」,但更多時候,根源卻是驕傲與狹隘的心態。

保羅在腓立比書提醒我們另一種視野:「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如何,只要基督被傳開了,我就歡喜。」(腓1:18)這就是國度的心態。當基督被高舉,無論是透過我們熟悉或陌生的人,甚至是我們「看不順眼的人」,我們都應該喜樂。

真正的挑戰是:當神透過超出我經驗、甚至讓我不舒服的人動工時,我是否仍能選擇感恩與喜樂?「包容的心靈」提醒我們,要擴展國度的視野,與不同的基督徒團契、學習,慶祝神國的廣大與豐富。


二、以基督為中心的忠誠

耶穌對約翰的回應很簡單:「不要阻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的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9:39–40)

耶穌的意思是:凡是真正信靠祂的人,不會成為敵人。得著祂恩典的人,不會輕易反對祂。這裡的重點,不在於群體的界線,而在於對基督的忠誠。

兩段經文合起來提醒我們:基督徒不能過於狹窄,只接納自己群體的人;也不能過於寬鬆,以為人人都能隨便進天國。真正的平衡,在於是否以基督為信仰的中心。就像船的平衡要靠重心,信仰的平衡要靠基督。

在歷史與文化中,人們維繫群體認同有兩種方式:

1. 身份標記:傳統社會用血統、衣著、飲食、規條來界定;現代社會則靠制服、審查、監控。這能營造強烈的歸屬感,但常是建立在恐懼之上。

2. 核心信念:如古代哲學學派的教義,或現代社會的人權、科學方法。這能帶來多元與自由,但需要共識。

門徒當時選擇了「身份標記」的方式──強調「跟不跟從我們」。結果往往是競爭、律法化與排他。耶穌卻呼召門徒,以對祂的忠誠作為合一的基礎。這樣的合一不是壓迫,而是釋放;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彼此接納。

越以耶穌為中心,我們就越有安全感:不因不同而焦慮,不怕失去而慷慨,不怕質疑而能開放心胸。因為真正能定義我們身份的,不是群體標誌,不是傳統或文化,而是我們是否屬於基督。


三、謙卑的服事

耶穌最後補充說:「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他一定會得到賞賜。」(可9:41)

一杯水,在當時巴勒斯坦炎熱乾旱的環境裡,既便宜,又必需。耶穌提醒我們,哪怕是這樣微不足道的行動,只要是因著祂而做,就在神眼中極其寶貴,必得賞賜。

這句話挑戰我們習慣的價值觀。人看重的是外表與規模:壯麗的教堂、成千上萬人湧入的聚會、與權貴的關係。神卻看重的是動機與忠心。祂擁有天地萬物,祂最在乎的,不是我們能「獻上多少」,而是我們是否願意在最小的事上,為祂忠心。

歷史中有許多無名的僕人,正是這種忠心的典範。比如安娜‧華納(Anna Bartlett Warner, 1827–1915)。她終身住在哈德遜河上一座小島上,默默照顧病弱的姐姐,並在鄰近的西點軍校帶領主日學。她沒有追求名聲,卻寫下了一首兒童詩歌《耶穌愛我》,至今被千萬人傳唱。這樣隱藏卻忠心的服事,在神眼中比金字塔般的成就更寶貴。

對我們而言,謙卑的服事或許不是寫下名留青史的詩歌,而是多年如一日,在小教會裡守望;或是放下前途,長期照顧家人;或是默默支持一位年輕牧者,幫他承擔壓力。這些安靜的行動,也許世人不在意,但神必不忽略。

國度的心態,正是在這樣的日常中活出來的:抵擋嫉妒,見基督被尊崇就喜樂;支持一切傳揚耶穌的人;在最小的事上謙卑忠心。


結語

從衛斯理與懷特腓的故事,到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我們看見:國度心態不是狹隘地守住自己的地盤,而是承認基督的國度遠超我們的群體。它的特徵是:包容的心靈、以基督為中心的忠誠、謙卑的服事。

在分裂與競爭充斥的教會歷史中,這樣的國度心態格外寶貴。願我們學習像保羅那樣,無論如何,只要基督被傳開,就能喜樂;學習像衛斯理那樣,超越神學分歧,仍能敬重與自己不同的弟兄。因為最終,我們都是屬於同一位主,同在祂榮耀的國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