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的「自傳片段」(autobiographical fragments)

保羅在新約書信中對自己的「自述」相當豐富,學者常稱之為保羅的「自傳片段」(autobiographical fragments)。這些片段不只是個人回憶,更常與保羅的使徒權柄辯護、神學陳述交織在一起。幾個主要面向:


1. 過去的身份與轉變

  • 保羅常回顧自己過去是「逼迫教會的人」:
    • 「你們聽說過我從前在猶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樣極力逼迫神的教會,將它殘害。」(加 1:13)
    • 「我原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提前 1:13–16)
  • 他自稱為「罪人中的罪魁」,強調自己的蒙召全然是出於恩典,而不是人的功勞。

2. 使徒的呼召與權柄

  • 保羅一再表明,他的使徒職分不是出於人,而是直接來自基督的呼召:
    • 「我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作使徒。」(加 1:1)
    • 「難道我不是自由的嗎?難道我不是使徒嗎?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林前 9:1)
  • 學者指出,若要為保羅選一個墓誌銘,他可能會選「外邦人的使徒」(羅 11:13),因為這是他最核心的自我認同。

3. 軟弱與能力的張力

  • 保羅獨特的地方在於,他「以軟弱為誇口」:
    • 在林後 10–13 章,他面對批評,卻反其道而行,誇自己的「軟弱、勞苦、受苦」而不是成就(林後 11:16–30)。
    • 他解釋說,正是在軟弱中,基督的能力才得以完全(林後 12:9–10)。

4. 猶太背景與身份

  • 保羅從不否認自己的猶太人身份:
    • 「我自己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人。」(羅 11:1)
    • 但他也表明,過去以此為驕傲,如今在基督裡都算為糞土(腓 3:4–8)。

5. 書信中的自傳元素

  • 保羅的書信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例如:
    • 在腓立比書,他提到自己過去的背景與現在的盼望。
    • 在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他提到自己如何親手工作,免得累著教會。
    • 在腓利門書,他甚至以「年老的保羅」自稱,流露個人情感。

論:
保羅的自述呈現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從逼迫者成為使徒;從倚靠律法的義到完全倚靠基督;從自誇背景到誇自己的軟弱。他的自我認同緊緊繫於「蒙恩的罪人」、「外邦人的使徒」、「在軟弱中彰顯基督能力的器皿」。


保羅自述經文總表


1. 蒙召與使徒身份

  • 加拉太書 1:1 – 「我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作使徒。」
  • 哥林多前書 9:1–2 – 「難道我不是自由的嗎?難道我不是使徒嗎?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嗎?」
  • 羅馬書 1:1, 11:13 – 「我本是被召作使徒的…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

2. 過去的身份與轉變

  • 加拉太書 1:13–14 – 「你們聽說過我從前在猶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樣極力逼迫神的教會,將它殘害。」
  • 腓立比書 3:4– – 「我若有人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 提摩太前書 1:13–16 –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3. 勞苦與事奉的見證

  • 哥林多前書 15:9–10 –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因神的恩,我今日成了何等人…」
  • 哥林多後書 6:3–10 – 「我們凡事都顯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
  • 帖撒羅尼迦前書 2:9 – 「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神的福音給你們。」

4. 誇口與軟弱

  • 哥林多後書 11:23–30 – 「他們是基督的僕人嗎?我更是…受勞苦更多,受鞭打是過重…我若必須自誇,就誇那關乎我軟弱的事便了。」
  • 哥林多後書 12:7–10 – 「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5. 情感與個人性表達

  • 腓利門書 9 – 「如今我保羅為基督耶穌的緣故作了老年人,又為基督耶穌被囚。」
  • 腓立比書 1:21 –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 哥林多後書 1:8–9 – 「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

這些經文合起來,能清楚看見保羅的「自我見證」:

  • 身份的轉變(從逼迫者 → 使徒),
  • 恩典的核心(全靠神的憐憫),
  • 服事的代價(勞苦、受苦),
  • 信仰的張力(軟弱中顯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