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普遍認為幾段文字展現了保羅最強烈的情感爆發(apostolic outbursts)。以下幾個最常被提到的段落:
- 哥林多後書 11:16–33
這段是保羅所謂的「愚妄的誇口」,他極力為自己的使徒身份辯護,描述自己所經歷的逼迫、鞭打、船難、飢餓、赤身,甚至日夜掛心眾教會。他的語氣急促、反覆,充滿強烈的自白和情感。 - 羅馬書 9:1–5
保羅以極莊嚴的語氣發誓自己在基督裡「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甚至願意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好換取同胞以色列的得救。這是他對以色列民族最深沉的呼喊 。 - 腓立比書 2:5–11(基督頌)
雖然是詩歌/聖詩插入,但保羅引用它時極具熱情,要腓立比信徒效法基督謙卑至死、得榮耀的榜樣。這段文字因為結構莊嚴、神學濃烈,被認為是保羅書信中最具崇高情感的頌讚之一 。
如果從「激動的情感爆發」(憤慨、心痛、熱情)來看,哥林多後書 11:16–33 和 羅馬書 9:1–5 最能代表保羅最深的情感張力;若從「神學與敬拜的激情」來看,腓立比書 2:5–11 是最具「高昂激動」的頌讚段落。
三處保羅最「激動」的經文,並做分段釋義。這三段經文各自呈現了不同的情感面貌——憤慨、痛心、讚嘆。
一、哥林多後書 11:16–33 —— 「愚妄的誇口」
背景:保羅被敵對者攻擊,不得不「誇口」,但這不是驕傲,而是情感強烈的「反諷辯護」。
分段與釋義:
- 11:16–21 —— 「我再說,不要以我為愚妄的」
- 保羅一再強調,他的誇口是「愚妄」的,他極不願意,但環境迫使他如此。這裡語氣急促反覆,顯示他的情感激動。
- 他甚至譏諷哥林多人「竟容忍假使徒踐踏他們,卻覺得正常」。
- 11:22–27 —— 逼迫的清單
- 保羅用一連串的動詞與經歷:被鞭打、被石頭打、三次遇船難、飢餓、寒冷……這不是理性神學,而是撕心裂肺的生命見證。
- 在希臘文中,句子幾乎「沒有停頓」,呈現情緒的爆發。
- 11:28–33 —— 為眾教會的掛心
- 最後他指出「除了這些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這是保羅最深的「內傷」,比肉身苦難更重。
- 他以大馬士革逃難的回憶作結,顯示自己一直處於危險邊緣。
這是一段充滿憤慨與反諷的「激情爆發」,展現保羅使徒身份的血淚。
二、羅馬書 9:1–5 —— 「為以色列的憂愁」
背景:羅馬書進入「以色列篇」時,保羅情感瞬間轉為哀痛。
分段與釋義:
- 9:1–2 —— 莊嚴的起誓
- 保羅說「我在基督裡說真話……有聖靈同我作見證」,顯示這不是隨意的情感表達,而是刻意莊重的誓言。
- 他「大有憂愁,心裡常常傷痛」,揭露了他對同胞的深切痛苦。
- 9:3 —— 最激烈的願望
- 「寧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這幾乎是神學上不可能的話,但情感上卻是真摯的吶喊。
- 這裡顯示出保羅願意「以己代贖」的心腸,與摩西(出32:32)相似。
- 9:4–5 —— 以色列的特權與痛點
- 他一一列出以色列的榮耀:領養、榮耀、律法、應許、列祖、基督的肉身。
- 這形成強烈的「反差」:明明有這麼多特權,卻仍在不信的境地。
這段經文是保羅最深沉的民族呼喊,充滿無法抑制的憂傷。
三、腓立比書 2:5–11 —— 「基督頌」
背景:保羅勸腓立比信徒效法基督,插入一首高昂的讚美詩。
分段與釋義:
- 2:5 —— 勸勉的引言
-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是保羅激動地呼籲,帶入一首古老的信仰詩歌。
- 2:6–8 —— 基督的謙卑
- 他「本有神的形象,卻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 這是一種「下降的詩句結構」,情感逐層推進,充滿莊嚴與敬畏。
- 2:9–11 —— 基督的高舉
-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 這裡轉為「上升的詩句結構」,最後以「萬口承認耶穌基督為主」達到最高點。
- 整段充滿崇拜氛圍,是保羅情感的讚嘆爆發。
這段經文展現的是保羅「敬拜的激動」,與前兩段的「憤慨」與「憂愁」形成鮮明對比。
結論:
- 憤慨的激動:哥後 11:16–33
- 憂愁的激動:羅馬書 9:1–5
- 讚嘆的激動:腓立比書 2:5–11
這三段經文共同讓我們看見保羅「全人」的情感:他不是冷靜的神學家,而是一位用血淚與敬拜去書寫信仰的使徒。
太好了 🙌
那我就進一步帶你看這三段經文在 希臘原文 中的修辭特徵,因為保羅的「激動」往往不是靠描述情緒,而是透過語言形式(句法、詞彙、重複)表現出來的。
一、哥林多後書 11:16–33 —— 「愚妄的誇口」
修辭特徵
- 反覆與反諷
- 「μὴ δέ τις με δόξῃ ἄφρονα εἶναι· εἰ δὲ μήγε, καὶ ὡς ἄφρονα δέξασθέ με」(11:16)
→ 「不要以我為愚妄的;即或這樣,也要接納我如愚妄的。」連續使用「ἄφρων」(愚妄人),顯示自我諷刺的激烈情緒。
- 「μὴ δέ τις με δόξῃ ἄφρονα εἶναι· εἰ δὲ μήγε, καὶ ὡς ἄφρονα δέξασθέ με」(11:16)
- 長串列舉(asyndeton,多項並列缺少連詞)
- 「ἐν κινδύνοις ποταμῶν, κινδύνοις λῃστῶν, κινδύνοις ἐκ γένους…」(11:26)
→ 「遭遇江河危險、盜賊危險、同族危險…」這是「急促的連珠句」,讓讀者感到氣息急促,表達保羅情緒的爆發。
- 「ἐν κινδύνοις ποταμῶν, κινδύνοις λῃστῶν, κινδύνοις ἐκ γένους…」(11:26)
- 情緒的高潮
- 結尾「ἡ μέριμνα πασῶν τῶν ἐκκλησιῶν」(11:28),→ 「對眾教會的掛心」放在高潮位置,顯示保羅心靈深處的重擔。
二、羅馬書 9:1–5 —— 「為以色列的憂愁」
修辭特徵
- 三重強調
- 「ἀλήθειαν λέγω ἐν Χριστῷ, οὐ ψεύδομαι, συμμαρτυρούσης μοι τῆς συνειδήσεώς μου ἐν πνεύματι ἁγίῳ」(9:1)
→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在聖靈裡同我作見證。」- 三層誓言,顯示慎重到幾乎過度,表達保羅心中極度沉重的情感。
- 「ἀλήθειαν λέγω ἐν Χριστῷ, οὐ ψεύδομαι, συμμαρτυρούσης μοι τῆς συνειδήσεώς μου ἐν πνεύματι ἁγίῳ」(9:1)
- 願望式(optative mood, εὐχόμην)
- 「ηὐχόμην… ἀνάθεμα εἶναι… ἀπὸ τοῦ Χριστοῦ」(9:3)
→ 「我願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Optative(願望語氣)極少用於新約,這裡特別顯示「幾乎不可能的渴望」,情感張力極高。
- 「ηὐχόμην… ἀνάθεμα εἶναι… ἀπὸ τοῦ Χριστοῦ」(9:3)
- 節奏感強的列舉
- 「ἡ υἱοθεσία καὶ ἡ δόξα καὶ αἱ διαθῆκαι καὶ ἡ νομοθεσία καὶ ἡ λατρεία καὶ αἱ ἐπαγγελίαι…」(9:4)
→ 一連串的「καὶ… καὶ…」(又…又…),像詩歌般列出以色列的特權,卻在情感上帶出「反差的痛」。
- 「ἡ υἱοθεσία καὶ ἡ δόξα καὶ αἱ διαθῆκαι καὶ ἡ νομοθεσία καὶ ἡ λατρεία καὶ αἱ ἐπαγγελίαι…」(9:4)
三、腓立比書 2:5–11 —— 「基督頌」
修辭特徵
- 對稱結構(下降 vs 上升)
- 2:6–8 是 「下降詩」:
- 在神形像 → 虛己 → 奴僕形象 → 順服 → 十字架之死
- 2:9–11 是 「上升詩」:
- 神升為至高 → 賜超乎萬名之名 → 萬膝跪拜 → 萬口承認
- 這種「V 型結構」強化了情感的跌落與高揚。
- 2:6–8 是 「下降詩」:
- 關鍵動詞的遞進
- 「ἐκένωσεν」(虛己) → 「ἐταπείνωσεν」(降卑) → 「ὑπερύψωσεν」(升為至高)
- 每個動詞都更強烈,語感像階梯往下、再往上走,帶出情感高潮。
- 宇宙性的誇張修辭
- 「ἐπουρανίων καὶ ἐπιγείων καὶ καταχθονίων」(2:10)
→ 「天上的、地上的、地底下的」三重宇宙範圍,顯示無限的普世敬拜氛圍。
- 「ἐπουρανίων καὶ ἐπιγείων καὶ καταχθονίων」(2:10)
總結
- 哥林多後書:情感形式 → 急促列舉、反諷重複,像情緒失控的爆發。
- 羅馬書:情感形式 → 三重誓言、願望式、反差列舉,帶出深沉的痛心。
- 腓立比書:情感形式 → 詩歌結構、動詞遞進、宇宙性誇張,形成讚嘆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