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對苦難的詮釋

《約伯記》有沒有回答苦難的由來?

《約伯記》沒有直接回答「為什麼好人會受苦」這個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比簡單因果論更深刻的視角。

這本書的核心並非在於解釋苦難的邏輯原因(例如「你受苦是因為你犯了罪」),而是質疑這個邏斷本身。它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神學觀念——「報應神學」(Theology of Retribution),即「義人蒙福,惡人受苦」的簡單法則。

約伯記透過約伯的經歷,向讀者揭示:

  • 苦難不總是來自罪惡: 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的人,但他卻遭受了極大的苦難。這證明了苦難的發生,不見得是因為受苦者犯了罪。
  • 上帝的主權與奧秘: 苦難的根源在於上帝與撒旦之間的屬靈爭戰,這是一個約伯本人並不知曉的宏大計畫。最終,上帝透過祂的威嚴和創造的奧秘來回答約伯,而不是給他一個邏輯上的解釋。這表明上帝的主權遠超人類的理解,我們無法完全參透祂的旨意。

約伯的三個朋友的主要論述

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代表了當時主流的「報應神學」觀點。他們的論述雖然看似充滿智慧,但其核心思想都圍繞著一個簡單的前提:

「你的苦難,必定是來自你隱藏的罪惡。」

他們認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祂絕不會無緣無故地讓義人受苦。因此,約伯之所以受苦,一定是:

  1. 以利法(Eliphaz)的論點: 強調經驗主義報應律。他認為,人是無法完全無罪的,所以約伯一定有某種不為人知的罪。他鼓勵約伯悔改,這樣才能得到上帝的憐憫。他論述的核心是:「你受苦,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事。」
  2. 比勒達(Bildad)的論點: 強調傳統普遍原則。他引用古人的智慧和傳統來證明,上帝不會讓無辜的人受苦。他暗示約伯的兒女之死,可能是因為他們犯罪。他的論述比以利法更為嚴厲,將約伯的處境視為報應律的必然結果。
  3. 瑣法(Zophar)的論點: 最為武斷極端。他認為約伯不只犯了罪,甚至還在狡辯。他指責約伯的言辭充滿謊言,並斷言如果約伯肯承認自己的罪,上帝就會赦免他。

這三位朋友的論述雖然出發點是想安慰約伯,但他們的結論卻都是在指責約伯,並加深了他的痛苦。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上帝辯護,卻無法理解上帝的奧秘,最終反而成為約伯的折磨。


《約伯記》作者的主要論述

《約伯記》的作者,透過整個故事,傳達了以下核心觀點:

  1. 信仰的純粹性: 真正的信仰不應是建立在對福氣的回報上。約伯證明了,即使在極端的苦難中,人依然可以選擇敬畏上帝,這才是純粹的信仰。
  2. 上帝的主權與超越性: 上帝在故事結尾,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允許約伯受苦,而是透過祂創造的奇妙與偉大,向約伯彰顯祂的全能與智慧。這表明上帝的計畫和旨意遠超人類的理解,人應當在奧秘中謙卑。
  3. 苦難的非單一性: 苦難的發生有許多原因,不單純是因果報應。它可能來自撒旦的試探、人性的墮落,甚至是上帝允許的奧秘計畫。
  4. 人與上帝的關係: 最終的答案不在於對苦難的邏輯解釋,而在於與上帝重新建立信任的關係。當約伯見到上帝的面時,他不再需要答案,他的信心得到了更新和堅固。

因此,《約伯記》沒有回答「為什麼」會受苦,而是回答了「苦難來臨時,我該如何回應?」它教導我們,在苦難中,最重要的不是追尋邏輯上的答案,而是信靠上帝的智慧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