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約聖經的研究中,對約書亞(Joshua)是否成功栽培接班人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一些神學上的辯論。一些神學家和聖經學者認為,約書亞在領導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地後,未能有效建立一個長期的領導體系,這導致了以色列在約書亞死後進入混亂的士師時代(Era of Judges)。
要判斷這個批評是否合理,我們需要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支持「約書亞沒有栽培好接班人」的觀點
這派學者主要基於《士師記》開頭的敘述來提出他們的論點。
- 《士師記》的混亂開端: 《士師記》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明確提到以色列在約書亞死後,「沒有王」,「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這段時期,以色列人反覆陷入悖逆、被外族欺壓、呼求上帝、上帝興起士師拯救的循環。這種無序狀態,似乎與約書亞生前的強大領導力形成鮮明對比。
- 領導模式的斷裂: 約書亞的領導模式是單一且集中的。他本人是摩西所選的繼承者,擁有非凡的軍事和屬靈權威。然而,他似乎沒有建立一個制度化的領導傳承機制,例如設立一個議會或任命一個核心領導團隊。當他去世後,這個權威的真空無法被有效填補。
- 靈性上的失敗: 儘管約書亞在晚年多次勸誡以色列人要忠於上帝(約書亞記23-24章),但《士師記》清楚顯示,他那一輩的人過世後,年輕一代「不認識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師記2:10)。這表明約書亞在信仰傳承方面做得不夠徹底,未能將對上帝的認識深植於下一代心中。
反對「約書亞沒有栽培好接班人」的觀點
另一派神學家則認為,將士師時代的混亂歸咎於約書亞是不公平的,其原因更為複雜。
- 士師記的寫作目的: 《士師記》並非要批評約書亞,而是要證明以色列民族的本性傾向於悖逆上帝。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強調,混亂的根源在於以色列人自己選擇離棄耶和華,而非約書亞領導的失敗。書中反覆出現的「他們行了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將責任完全歸於百姓。
- 約書亞的忠心與角色: 約書亞忠實地完成了上帝給他的任務:帶領以色列人進入並征服迦南地。他的使命是軍事性的,而非政治或行政性的。他成功地將百姓從一個遊牧民族轉變為一個定居民族。要求他同時建立一個長期的政府體系,可能超出了他所領受的使命範圍。
- 上帝的主權安排: 有些學者認為,上帝允許以色列進入士師時代,是祂計畫的一部分。這段時期充滿了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考驗和學習,也讓他們更深地體會到,只有當他們順服上帝,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安和自由。
- 信仰傳承的責任: 雖然約書亞有領導的責任,但信仰的傳承最終是每個家庭、每個世代的責任。約書亞無法為整個民族的靈性軟弱負上全部責任。他已經盡力勸誡,但百姓最終的選擇,仍然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結論
綜合來看,說「約書亞沒有栽培好接班人」的批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它過於簡化了複雜的歷史與神學問題。
這場辯論的核心,其實是我們如何看待領導者的責任與群體的責任。約書亞作為一個領導者,在完成上帝交代的使命方面是成功的。然而,他領導的模式是建立在他個人的超凡魅力和屬靈權威之上,這可能不足以應對他死後信仰傳承的挑戰。
但同時,將士師時代的混亂完全歸咎於約書亞是不公平的。《士師記》的作者更傾向於將責任歸於以色列人的離棄上帝。因此,更全面的觀點是:士師時代的混亂,是約書亞個人領導模式的局限性,加上以色列全體民族靈性軟弱的共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