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八福 vs. 《路加福音》四福四禍

馬太福音 5:3~12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路加福音 6:20-26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人為人子恨惡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棄掉你們的名,以為是惡,你們就有福了!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馬太福音 5:3-12 被稱為「八福」(The Beatitudes),是「登山寶訓」的開篇;而路加福音 6:20-26 則是「四福四禍」(Four Blessings and Four Woes),是**「平原講道」**的一部分。

以下是兩段經文的詳細比較:


《馬太福音》八福 vs. 《路加福音》四福四禍

特性《馬太福音》 5:3-12(八福)《路加福音》 6:20-26(四福四禍)
地理背景「上了山」(登山寶訓),象徵頒布新律法,呼應摩西。「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平原講道),強調平等與普世性。
數量與形式八福 (8個祝福)四福四禍 (4個祝福 + 4個禍哉)
語言焦點靈性化、倫理化社會現實、經濟翻轉
貧窮定義「心靈貧窮」:強調內在的謙卑,靈性上的覺醒。「你們貧窮的人」:直接指物質上的貧困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飢餓定義「飢渴慕義」:強調對公義、道德和上帝旨意的渴望。「你們飢餓的人」:直接指物質上的飢餓。
獨有內容「溫柔」、「憐恤」、「清心」、「使人和睦」(強調天國子民的內在品格)。四個「禍哉」(針對富足、飽足、歡笑、受人稱讚的人,具強烈的先知性警告)。
神學目的「天國倫理」:教導天國子民在世上應有的道德和品格標準。「社會逆轉」:宣告上帝國對社會階級的顛覆性,安慰被壓迫者,警告特權者。


核心差異的總結與互補

這兩段經文並非矛盾,而是互補地呈現了上帝國度的雙重面向:

1. 焦點的廣度不同

  • 馬太福音(八福): 更像是新律法的頒布,強調信徒的內在生命和屬靈操練。它告訴你「天國子民的品格是什麼樣的」,例如需要有溫柔、清心等內在美德。這通常被認為是為猶太基督徒社群撰寫,信息更具倫理深度。
  • 路加福音(四福四禍): 則更具社會性的批判和先知性的警告。它直接關注社會中的實際貧富差距,強調上帝將會顛覆現世的不公,使貧窮者得安慰,使富足者受警告。這與路加福音對邊緣人、窮人和外邦人的特別關注相一致。

2. 信息的力量不同

  • 八福是溫和的、勸勉性的,主要集中於祝福,鼓勵信徒追求更高的道德標準。
  • 四福四禍則是對比強烈、帶有審判性的。路加的「禍哉」是對那些只顧今生安逸、對窮人缺乏憐憫的人發出的嚴厲警告,強調末世的審判將會顛覆他們現有的優勢。

結論

兩者都宣告了「末世的逆轉」(Eschatological Reversal):在這個世界裡受苦、受逼迫、被邊緣化的人,將在上帝的國度裡得到最大的賞賜。

  •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天國子民 (馬太): 必須在心靈上保持謙卑、在品格上追求公義。
  • 要面對上帝國度的臨近 (路加): 必須關注社會現實,意識到貧窮和飢餓將會被翻轉,而物質的富足若沒有伴隨公義,將會招致警告。

合起來看,耶穌的教導既要求門徒進行內在的靈性更新,也要求他們進行外在的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