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的八福論述,傾向將一切特徵都屬靈化,「貧窮」變成「心靈貧窮」,「飢餓」變成「飢渴慕義」。這樣的靈意處理是將現實深層化,而不是否定現實(spirit away)—–梁家麟

本文摘自建道神學院的「爾道自建」

馬可福音記載,當耶穌呼召了第一批門徒後,便在迦百農的會堂裏教導他們,卻沒有說明教導的內容(可一21)。但馬太福音卻在呼召第一批門徒後,便詳細鋪陳耶穌對門徒的主要教導內容,這是登山寶訓的信息。馬太將登山寶訓的場景描繪為耶穌對一群沒具體邊界的群眾的教導,而非特別針對十二門徒,我們也因此可以理解這是耶穌早期傳遞的信息。有學者甚至視這是馬太為耶穌編排的就職演詞(inaugural sermon)。
前面第四章馬太告訴我們,耶穌出來傳道,所傳的信息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四 17)又說:「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四23) 「天國」是耶穌傳道的主題,登山寶訓便是
「天國的福音」的具體內容。



在登山寶訓的開首,「八福」的教導裏,天國便是主要的信息。耶穌告訴門徒,甚麼人具備進天國的資格。這是一個原則性的論述,不是針對性的教導,雖然在11至12節已改用「你們」,還是跟12節以後全用「你們」不一樣。耶穌沒有直接要求我們貧窮、哀慟,卻告訴我們,惟有這樣的人,天國才是屬於他們的。明碼實價,卻沒有強迫,盍興乎來。
要是我們將馬太的記述和路加的(路六20~26)作一對照,我們有理由相信,耶穌所說的貧窮、飢餓、哀慟、為義受逼迫,主要不是一個信仰和道德的要求,而是一方面是祂自己生命和事奉的寫照,另方面也是好一部分聽眾的現實寫照。
耶穌便是貧窮、飢餓、哀慟的人,群眾也本來便是貧窮、飢餓、哀慟的人。只是群眾向來認為這是受咒詛的表徵,卻沒想到是上帝賜福的條件。耶穌不是要求我們由明明是富貴卻刻意變作貧窮,由整天嘻笑故意變成終日以眼淚洗面;更不要說那些人格分裂的主張:在事實上是財主,卻在心態上自命為拉撒路,物質富有而仍自覺貧窮。

對於那群在加利利湖濱,以打漁和放牧維生,過著簡樸卑賤生活的小老百姓而言,他們不需要有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來呼召他們加入一個托缽修會(Mendicant Order),好學習貧窮;更不要飢饉三十的操練,好學習飢餓。終日為吃甚麼、喝甚麼憂慮的他們,位處社會底層,從未想過他們可以位列有福之人的行列,更沒想到他們會是天國的一員。天國不是屬於耶路撒冷處高位的祭司和文士的嗎?甚麼時候輪到他們了?
如此,耶穌基督在他們中間,溫柔地宣講天國的福音:「貧窮的你們有福了,飢餓的你們有福了,哀慟的你們有福了。」這可真是天籟之聲的福音。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迫害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迫害他們。」
我們看見,馬太的記述傾向將一切特徵都屬靈化,「貧窮」變成「心靈貧窮」(和合本更譯作「虛心」),「飢餓」變成「飢渴慕義」。這樣的靈意處理是將現實深層化,而不是否定現實(spirit away)。物質貧窮的人,確實容易徹底自我踐踏,自覺一文不值。但我們得謹慎,別將靈意說法變成完全抽離客觀現實的主觀想法,甚至是純粹情緒感受;譬如明明在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卻自我宣稱愛主勝過萬有。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虛心」原意是「心靈貧窮」,事實意義是指心靈空虛缺乏,失意低落;倫理意義是指謙虛、自覺不足。沒有事實性的卑微,沒有由衷的自卑,謙卑便只是禮儀上的偽善。我們是否確切發現自
己貧乏,一無所有,一無所是,認定迫切需要上帝?這認定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實際擁有的財富,我們跟物質享受難捨難棄嗎?我們的心情受生活裏的得失成敗挾持了嗎?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我們無法確知耶穌說這話時,有否引述舊約(如以賽亞書)或昆蘭群體的某個觀念,所以是特別指著為某樣事情(諸如猶太人的被擄)而哀哭,或教會慣常解說成為自己的罪而哀哭。哀慟是示弱,
是無力控制、完全無助的表現。可以確定,沒有哀慟,便不需要安慰;經歷上帝的安慰的大前提是,我們在哀慟中,無論這是為自己的罪惡與軟弱,抑或為別人的迷途與困境,抑或為世界的罪惡與苦難。我們無助,我們悲苦,我們以
眼淚求問蒼天,然後經歷上帝擦乾我們的眼淚。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溫柔」不是陰聲細氣,而是無權無勢、脆弱無助,無法爭取任何權益,可以簡單譯作「卑微」。這樣卑微的人有福了,上帝會維護他們的權益,為他們保留了他們的份,在應許之地有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義」在這裏有多個可能的意思,或是指個人行為符合上帝的律法要求;或是指上帝為受屈的人伸冤使公義伸張。
無論是道德性抑或社會性的「義」,都是指上帝的心意。迫切渴望上帝的義能夠實現的人,上帝會滿足他們的期盼。上帝的義的實現,或在不久的將來,或在終末的屆臨時。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個屬靈特徵不是純個人性的,而是關乎人對身邊的人的態度。「憐恤」不僅是財物的饋贈,更是心態上的同情共感。一個對人有憐恤心腸的人,將會得到上帝的憐恤看待。耶穌基督是有慈悲憐憫的主(腓四2)。得注意的是,對生活拮据的窮乏者而言,要他們突破自我中心的自憐,擴大憐憫的對象,將養生的而非有餘的施捨出去,難度肯定更高。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心是人的裏面景況。「清心」既可理解為清潔、不玷罪污,也可解作純潔、單純、專注(參提前一5)。清心的人不被罪污或欲望纏繞,心無旁騖,便可直面上帝,與祂建立溝通與聯繫。我喜歡
用《中庸》的「誠」來解釋,「誠則明矣」就是「惟有清心的人方能見到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使人和睦」不一定是要針對某個不和睦的情景,可以僅是一個成為「和平之子」的呼籲。這是一個關係撕裂、人際間信任不足、衝突不斷的世界;使人和睦便得克勝各種仇恨、憤怒、論斷與拒絕。「和睦」在任何關係裏都是珍稀而急需的。沒有人與人的和睦,便難以達到個人心靈的和平。我們的主是「和平的君」(賽九6),惟有「和平之子」才是上帝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裏指的既是較嚴重的信仰迫害,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為堅持宗教與道德的原則而付上的各種代價,包括利益上的虧損與關係上給擠兌。一個拒絕隨波逐流、與世界和光同塵的人,總是遭人嘲弄和厭棄的。許多時候這不是由於行義者要求他人見賢思齊,而是行義者的「義」會突顯其他人的不義,構成對這個不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威脅。


在談到第八福時,耶穌心中有感,做了一個個人性的應用:「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11~12)祂
改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稱:「我」和「你們」。耶穌彷彿看見,這群聽祂講道、立志跟隨祂的人,即將迎接的不是人間所理解的福氣,而是辱罵、逼迫和毀謗。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耶穌的遭遇也將是他們的遭遇。不過,耶穌向他們重申,即或有這些禍患擺在眼前,他們仍是有福的人,他們的人間命運一如舊約眾先知,他們的終極命運也一如眾先知。
擁有這八種性格的人,都是有福的人,他們都是天國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