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利亞人(Samaritans)和猶太人(以色列人的後裔)之間的關係,是舊約和新約歷史中最複雜、最深刻的愛恨情仇之一。他們本是同源,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因為歷史、政治和宗教的分歧,最終成為彼此厭棄的仇敵。
這段恩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 世紀。
一、 歷史的裂痕:亞述的征服(公元前 722 年)
恩怨的起點是北國以色列(Israel)的滅亡。
- 北國的終結: 公元前 722 年,亞述帝國征服了北國以色列。以色列國的首都就是撒瑪利亞(Samaria)。
- 混血與污染: 亞述王採取了一項稱為「人口交換」的殘酷政策:他將北國的精英和貴族擄走,並從其他被征服的地區遷入外邦人到撒瑪利亞定居。
- 撒瑪利亞人的形成: 這些留下的以色列人和遷入的外邦人通婚,並且混雜了對上帝的信仰與異教的習俗。南國猶大(Judah)的純血統猶太人(即後來的猶太人)因此認為撒瑪利亞人是血統和宗教上都不潔淨的「半猶太人」。這是裂痕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 宗教的分歧:聖殿與聖山的爭議
當猶太人結束巴比倫的流亡,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時,宗教上的分歧徹底爆發。
- 重建聖殿的拒絕: 撒瑪利亞人曾主動提出要幫助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但猶太領袖(如所羅巴伯)基於血統和信仰純正的理由嚴詞拒絕了他們。這深深地冒犯了撒瑪利亞人。
- 自己的聖山: 被拒絕後,撒瑪利亞人憤而建立了自己的宗教中心。他們不承認耶路撒冷的聖殿,而是認為**基利心山(Mount Gerizim)**才是上帝指示敬拜的聖地。
- 不同的聖經: 撒瑪利亞人只接受摩西五經(《創世記》到《申命記》)作為聖經,並加入了對基利心山的獨特教導,他們不承認其他先知書和聖殿傳統。
此後,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互相視為異端和叛徒。猶太人在前往加利利時,寧願繞道約旦河東岸,也不願經過撒瑪利亞地區,避免與他們接觸。
三、 新約的救贖與衝突
到了耶穌的時代,這種仇恨已經根深蒂固,但《新約聖經》試圖彌合這種裂痕。
- 極端的歧視: 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厭惡到了極點,甚至不與他們有任何生意往來,也不接受他們的見證。
- 耶穌的榜樣(愛):
- 撒瑪利亞婦人(約翰福音 4 章): 耶穌主動打破界限,與撒瑪利亞婦人交談,並向她揭示自己是彌賽亞,將福音帶給了撒瑪利亞人。
-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加福音 10 章): 耶穌以一個被猶太人鄙視的撒瑪利亞人為榜樣,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鄰舍」和真正的憐憫,直接挑戰了猶太人的種族優越感。
- 使徒的宣教(和解): 在耶穌升天後,使徒們遵循大使命,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撒瑪利亞,撒瑪利亞人成為了初代教會的一員(使徒行傳 8 章)。
總結
撒瑪利亞人與以色列人(猶太人)的關係,從兄弟相殘變成了仇敵相向,最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中找到了和解與救贖的可能。他們的歷史提醒我們,種族和宗教的偏見如何使人們忘記共同的根源,也彰顯了基督的愛如何超越所有歷史遺留下來的仇恨與隔閡。
在《歷代志上》和《歷代志下》這兩卷書中,並沒有直接記載撒瑪利亞人幫助以色列人(特指南國猶大人)的故事。
為什麼《歷代志》中沒有這類記載?
這是因為《歷代志》的寫作焦點和時間背景,與撒瑪利亞人的形成和主要的衝突時期不完全一致。
- 寫作焦點的差異:
- 《歷代志》的寫作目的(通常認為是在被擄歸回之後)是為了鼓舞回歸的猶太人,強調他們作為上帝選民的純正血統和對大衛王室的忠誠,並強調耶路撒冷聖殿的崇拜中心地位。
- 作者主要關注的是南國猶大的歷史和祭司體系,而對北國以色列和其首都撒瑪利亞的記載往往是負面的或簡略的。
- 撒瑪利亞人的定位:
- 在《歷代志》成書的時期,猶太人已經將撒瑪利亞人視為宗教和血統上都不純正的異族。
- 如果要尋找撒瑪利亞人幫助猶太人的記載,通常會出現在被擄歸回之後的文獻中,例如《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但這兩本書中記載的關係仍然是以衝突和拒絕為主。
類似的「援助」記載:以法蓮和瑪拿西的遺民
儘管沒有「撒瑪利亞人」的記載,但在《歷代志下》中,倒是有提到北國的遺民(來自以法蓮、瑪拿西等支派,也就是撒瑪利亞地區的居民)曾參與南國猶大的宗教改革或戰爭。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希西家王進行偉大宗教改革時:
- 《歷代志下》30:10-11 記載,希西家王邀請北國的遺民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時,雖然大部分人「戲笑他們,譏誚他們」,但仍然有亞設、瑪拿西、西布倫等支派的人謙卑自抑,來到耶路撒冷。
- 這些北國的遺民在守節後,也一同幫助猶大人拆毀了北國境內的偶像和丘壇。
注意: 這些人是北國以色列被擄後留下的純血統以色列人,而不是後來被混血和異教污染、被猶太人排斥的撒瑪利亞人。但他們確實是住在撒瑪利亞地區的居民,代表了某種形式的「跨國援助」或信仰上的聯合。
總結來說,若專指「撒瑪利亞人」(即混血後被視為異端的那群人),《歷代志》中是沒有他們幫助猶太人的記載的。
《歷代志下》28章記載的歷史事件,確實是猶太人與撒瑪利亞地區居民之間,一段罕見且複雜的「援助」記錄。
「 亞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卻行以色列諸王的道,又鑄造巴力的像,並且在欣嫩子谷燒香,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行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驅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所以,耶和華─他的神將他交在亞蘭王手裡。亞蘭王打敗他,擄了他許多的民,帶到大馬色去。神又將他交在以色列王手裡,以色列王向他大行殺戮。
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一日殺了猶大人十二萬,都是勇士,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有一個以法蓮中的勇士,名叫細基利,殺了王的兒子瑪西雅和管理王宮的押斯利甘,並宰相以利加拿。以色列人擄了他們的弟兄,連婦人帶兒女共有二十萬,又掠了許多的財物,帶到撒瑪利亞去了。
但那裡有耶和華的一個先知,名叫俄德,出來迎接往撒瑪利亞去的軍兵,對他們說:因為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惱怒猶大人,所以將他們交在你們手裡,你們竟怒氣沖天,大行殺戮。如今你們又有意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神的事嗎?現在你們當聽我說,要將擄來的弟兄釋放回去,因為耶和華向你們已經大發烈怒。
於是,以法蓮人的幾個族長─就是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米實利末的兒子比利家、沙龍的兒子耶希西家、哈得萊的兒子亞瑪撒─起來攔擋出兵回來的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可帶進這被擄的人來!你們想要使我們得罪耶和華,加增我們的罪惡過犯?因為我們的罪過甚大,已經有烈怒臨到以色列人了。
於是帶兵器的人將擄來的人口和掠來的財物都留在眾首領和會眾的面前。以上提名的那些人就站起,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吃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裡;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這段經文(主要來自《歷代志下》28章)記載的歷史事件,確實是猶太人與撒瑪利亞地區居民之間,一段罕見且複雜的「援助」記錄。
針對「這段歷史,算不算是撒瑪利亞人對南國猶大人的善意和幫助?」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
歷史事件的雙重性質:暴力與恩慈
這段記載的性質是雙重且矛盾的,它包含了極度的暴力和驚人的恩慈。
1. 衝突與殘酷的背景(非善意)
事件的起點是戰爭和殘酷,與「善意」相去甚遠:
- 政治目的的侵略: 北國以色列王比加與亞蘭王合作,進攻猶大王亞哈斯,目的是為了政治和軍事利益,這是一場殘酷的兄弟戰爭。
- 極度的殺戮: 經文明確記載,以色列王一日殺了猶大人十二萬,這不是一般的戰鬥,而是「大行殺戮」的行為。
- 奴役的意圖: 以色列人擄走了二十萬婦孺和大量的財物,並打算「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這種行為是典型的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殘酷剝削,是一種非人化的對待。
2. 基於信仰的憐憫與幫助(恩慈)
然而,故事的後半段,在先知俄德的干預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這裡體現了明確的善意:
- 先知的警告: 俄德指出,以色列人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上帝惱怒猶大人。但如果他們過度殘酷地對待猶大俘虜,將會「加增我們的罪惡過犯」,並招致上帝的烈怒。這提醒了以色列人,他們不能濫用勝利。
- 族長的行動: 四位以法蓮族的族長(他們是北國的領袖)響應先知的警告,攔阻了歸來的軍隊。他們承認:「我們的罪過甚大,已經有烈怒臨到以色列人了。」這是一種信仰上的謙卑與自我反省。
- 實際的援助: 這些族長組織人手,從掠來的財物中拿出衣服鞋子給赤身的俘虜穿,給他們吃喝,用膏抹他們,讓軟弱者騎驢,並將他們安全送回耶利哥(棕樹城)他們的弟兄那裡。
結論:宗教情感超越政治仇恨
雖然事件的發端是殘酷的內戰,但故事的結尾確實體現了極大的善意、憐憫和幫助。
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這段歷史的意義:
- 不是廣義的「撒瑪利亞人」: 嚴格來說,這不是猶太人後來所指的異教化「撒瑪利亞人」的幫助,而是北國以色列的族長(他們住在撒瑪利亞地區,是以法蓮人)的幫助。這是一種同胞意識和共同信仰的呼喚。
- 是基於信仰的恩慈: 這份「善意」不是出於純粹的政治或人道主義精神,而是出於對**耶和華上帝(列祖的神)**的敬畏和對先知警告的順服。他們意識到,如果將俘虜變成奴隸,他們自己的罪惡將會加重。
- 罕見的人道主義光芒: 在舊約內戰的血腥歷史中,這段經文是極其罕見地展現了人道主義光芒和信仰倫理的力量。族長們主動放棄了戰利品和奴隸,展現了對手足的憐憫。
因此,這段歷史最深刻的意義在於:它證明了儘管北國和南國之間有政治、宗教上的嚴重分裂,但共同的信仰根源和先知話語的權威,仍然能在最血腥的時刻喚起手足之情,促使勝利者展現出驚人的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