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猶太社會「潔與不潔」二分法的態度

在耶穌時代,猶太社會的日常生活和宗教實踐,是圍繞著潔淨(Tāhōr)不潔淨(Tāmē)的二分法建立的。這種區分不僅關乎禮儀,也涉及人際關係和社會階層。

耶穌對於這個根深蒂固的體系,採取了根本性的挑戰、重新定義與超越的態度。

當時的猶太人常以道德,而非完全按照舊約教導來詮釋「不潔」。猶太人遵守舊約聖經禮儀潔淨的聖經律法,但隨後的拉比在細節上大做文章,這在(《米示拿》、死海古卷及考古學有關禮儀洗澡〔miqvaot〕的遺蹟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新約中就出現當時猶太人規定的出生的潔淨禮(路二22-27)、禮儀上的清洗(可七3-4;約二6),以及水禮的爭論(約三25)。

耶穌容許「污穢」或「邪惡」的靈(在新約,「不潔」有22次連於鬼魔)進入豬群,也許部分原因是一種不潔的物件進入另一種之中,乃是合適的(太八28-34;可五1-6;路八29-33)。猶太人要處死耶穌時,他們拒絕進入彼拉多的宮廷,以免在逾越節期間染上禮儀上的不潔(約十八28)。


1. 挑戰與顛覆:潔淨的來源在於內心

耶穌最根本的挑戰,是將潔淨的焦點從外在行為轉移到了內在品格

  • 批評禮儀傳統: 耶穌嚴厲批評法利賽人過分拘泥於洗手、器皿潔淨等外在禮儀,卻忽略了律法中更重要的「公義、憐憫、信實」(馬太福音 23:23)。
  • 宣布內在的真實: 耶穌明確教導:「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馬可福音 7:15)。他指出,真正使人污穢的是從人心裡發出的惡念、邪惡、姦淫、貪婪、嫉妒等等。
  • 結論: 耶穌主張,污穢的源頭不在於食物、疾病或外邦人,而在於墮落的人心。這從根本上推翻了猶太社會潔淨體系的基礎。

耶穌責備那些將舊約禮儀放在倫理之上的人。祂譴責那些為了儀式的潔淨,而洗淨杯盤的外面,卻不履行內在道德潔淨或慈惠的人(太二十三25-26;路十一39-41)。祂責難祭司及利未人將禮儀潔淨的關注──若他們觸摸屍首,他們便不能在聖殿事奉──放置在對人命的關注之上(路十25-27)。

耶穌並不容許潔淨的律法阻止祂去觸摸痲瘋病人(太八1-4;可一40-45;路十七11-17),祂慎重地觸摸,而非藉祂的話語去醫治,以表示憐憫,以及藉祂的行動預示在新約之下,律法的改變。然而,在過渡的世代中,祂要求被潔淨的痲瘋病人,按照摩西律法,把自己的身体給祭司察看(路十七11-17)。

耶穌毫不猶疑地觸摸死人(太九25;可五41;路八54),並容許一個犯罪的女人(如妓女)去觸摸祂(路七36-38),不管她在禮義(以及道德)上的不潔淨。在這樣的情況裏,以及那個血漏婦人的事件中(太九20-22;可五27),耶穌並沒有玷污自己(祂沒有履行任何儀式潔淨),但那些人卻得到潔淨及醫治。這在神學上顯出基督的無罪位格。

耶穌將缸內用作禮儀潔淨的水變為酒(約二6-9),象徵以一些更佳的事物來代替儀式律法。祂並不跟從禮儀,越過猶太拉比所遵守的摩西律法(可七3、5),並暗示所有食物都是「潔淨」的(可七19;比較羅十四4:「凡事本來沒有不潔淨的」)。因著基督的來臨,一個新世代已開展,並潔淨的禮儀律法已過去。按預表而言,紅母牛的灰(為屍首污染贖罪)、贖罪祭及禮儀式的洗澡預示了耶穌的寶血潔淨良心的能力(來九13-14,十22;約壹一7;啟七14)。

Joe M. Sprinkle


2. 實踐與行動:與「不潔」群體接觸

耶穌不僅在口頭上挑戰,更在行動上積極打破了潔淨的藩籬,與被社會視為「不潔」的群體接觸。

  • 觸摸痲瘋病人: 瘋病人被視為極度不潔,必須與世隔絕。但耶穌主動觸摸並醫治了他們(馬可福音 1:41-42),表明他的能力和權柄能夠超越不潔。
  • 與稅吏和罪人同席: 稅吏(與羅馬人合作而被視為背叛者)和「罪人」(那些未能遵守律法和社會規範的人)被主流社會排斥。但耶穌經常與他們一同吃飯(路加福音 5:29),這在當時是一種極度冒犯的行為,因為吃飯是親密和接納的標誌。
  • 接納外邦人: 耶穌的事工雖然主要針對猶太人,但他樂意幫助外邦人,例如迦南婦人的女兒和羅馬百夫長的僕人。

耶穌的這些行為表明,祂的同在具有潔淨的功效,祂進入不潔的處境,不是被污染,而是將潔淨帶入。


3. 神學與終極目的:福音的普世性

耶穌的態度為後來基督教的普世性福音奠定了基礎。

雖然使徒會議(徒十五29)鼓勵外邦基督徒避免「不潔」的食物(獻給偶像、從血而來及從勒死動物的肉而來〔血未被排出〕的食物),以增加與猶太基督徒同桌相交的機會,但這是以勸告而非律法形式表達出來。猶太基督徒遵守舊有禮儀,並沒有犯上任何道德上的錯誤,因此保羅亦如此行(徒二十一20-26,在拿細耳人起誓後潔淨)。但舊約的潔淨條例,以及所有禮儀律法卻變為可選擇的,並在新約之下。

飲食條例的廢除傳遞出一個深層的神學意義。將動物區分為潔淨與不潔,象徵著以色列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分隔。猶太飲食條例的廢除,象徵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障礙已拆毀。正如在使徒行傳十至十一章神給彼得的教訓中所看見,神現在宣佈外邦人為「潔淨」。在新彌賽亞世代中,神的子民與世界分隔(聖潔)的原則依舊,但那界線不再以種族來釐定了。

  • 救贖的普世性: 耶穌的教導和事工最終證明,上帝的國度是對所有人的,不論其種族、社會地位或禮儀潔淨程度。
  • 使徒的領悟: 這種轉變在《使徒行傳》中彼得的異象和哥尼流的事件中得到了明確的神學確立。上帝向彼得啟示,凡是上帝所潔淨的,人就不可當作不潔淨(使徒行傳 10:15)。這最終開啟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門。

總結來說,耶穌的態度是:祂沒有完全廢棄潔淨的概念,而是將其提升和內化。真正的潔淨關乎道德、靈性和關係,並透過祂的權柄和救贖,將上帝的潔淨帶給了所有願意接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