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時代的社會是高度階級分明(Stratified),猶太社會在羅馬統治下,形成了多重、嚴格的等級制度,涉及經濟、宗教、性別、種族等各個層面,耶穌對這個階級社會進行了根本性的挑戰和顛覆

耶穌時代的社會是高度階級分明(Stratified)的。猶太社會在羅馬統治下,形成了多重、嚴格的等級制度,涉及經濟、宗教、性別、種族等各個層面。

耶穌的教導和行動,確實是對這個階級社會進行了根本性的挑戰和顛覆


耶穌時代社會的階級結構

當時的階級制度不僅僅是貧富差異,而是一種多層次的權力與地位結構:

  1. 政治與經濟階級(頂層): 羅馬官員、希律王族、富裕的地主、撒都該黨人(控制聖殿的高層祭司)。
  2. 宗教與知識階級(中層): 法利賽人(律法學者)、文士、會堂管理者。
  3. 普通民眾(底層): 農民、漁夫、手工業者,大多數貧窮且無權。
  4. 被排斥與邊緣群體(社會最底層):
    • 道德上不潔: 稅吏(被視為叛國賊)、妓女、公開的罪人。
    • 禮儀上不潔: 痲瘋病人、血漏婦人、病人、乞丐。
    • 種族上被鄙視: 撒瑪利亞人、外邦人。

耶穌如何打破階級觀念

耶穌的行為模式,直接攻擊並拆解了當時的社會階級和排他性。

1. 經濟階級的顛覆:論福與禍

耶穌直接挑戰了財富作為地位標誌的觀念。

  • 平原講道(路加福音 6:20-26): 耶穌宣告了著名的「福禍逆轉」。祂稱貧窮的人有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卻對那些富足飽足的人發出「禍哉」的警告。
  • 財產觀念: 祂要求富有的青年變賣一切跟從他(馬太福音 19:21),並警告「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馬太福音 19:24)。這表明祂否定了財富在天國中的任何優越地位。

2. 宗教階級的挑戰:接納「不潔」者

耶穌將屬靈價值置於禮儀潔淨之上,公開接納了所有被社會排斥的階層。

  • 與稅吏同席: 耶穌主動與稅吏(如馬太、撒該)一同吃飯。在當時,一同吃飯是完全接納的標誌,這打破了道德潔淨的界限。祂宣告:「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 9:13)。
  • 觸摸痲瘋病人: 耶穌觸摸被視為最不潔的痲瘋病人並治癒他們(馬可福音 1:41)。他的觸摸沒有使祂被污染,反而將潔淨的力量帶給了被隔離者。
  • 為婦女提升地位: 在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耶穌接納婦女為門徒(路加福音 8:1-3),公開與婦女交談(如撒瑪利亞婦人),並讓她們成為祂復活的首要見證人

3. 領導模式的翻轉:僕人式的君王

耶穌徹底顛覆了權力階梯的流動方向。

  • 僕人式的領導: 祂教導門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 20:26-27)。祂要求門徒放下對世俗權力(階級)的追求。
  • 親身示範: 耶穌作為天國的君王,卻選擇了最卑微的道路——為門徒洗腳,並最終在十字架上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階級優越感最極致的否定。

結論

耶穌並沒有要求社會革命來推翻羅馬政權,但祂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教會,這個群體的價值體系完全與當時的階級社會對立。

在基督的社群中,地位(榮耀)不是由財富、血統或社會職位決定,而是由謙卑、服事和對愛的實踐決定。耶穌將人與人的價值拉平,因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都白白領受了恩典。這使得所有信徒都是平等的弟兄姊妹,從根本上消除了階級在信仰群體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