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自己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從苦難到復活的榮耀,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榜樣(role model)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本有神的形像,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 取了奴僕的形像, 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存心順服,以至於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 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 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5-11)

耶穌的十字架道路:苦難到榮耀的獨特榜樣

耶穌基督所經歷的十字架道路,從極致的苦難到復活的榮耀,確實是基督教信仰中最獨特、最核心的特徵,也是其他主要宗教所沒有的榜樣。

這條道路所體現的價值和神學意義,超越了人類理性對神性和英雄主義的傳統想像。


1. 「道成肉身」的徹底性:神性自願降卑

大多數宗教中的神祇,其形象是全能、威嚴、不可侵犯的。然而,基督教的上帝透過耶穌,展現了徹底的降卑

  • 真正的受苦: 耶穌不僅僅是個受苦的英雄或殉道者。祂是道成肉身的神,卻自願進入人類的受苦和軟弱。祂經歷了人類所有的痛苦:飢餓、疲憊、被朋友背叛、被統治者審判,最終是極致的身體折磨和死亡。
  • 屈從於恥辱: 祂所選擇的十字架,在當時是羅馬帝國用來處決最卑賤罪犯的刑具,是極致的羞辱。神性的光輝沒有消除這份恥辱,反而擁抱了它。
  • 獨特性: 其他宗教的創始人,例如佛教的釋迦牟尼、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都是從人(或覺悟者)的身份來尋求啟示或引導,他們沒有經歷過神降世為人並為他人受死,這讓耶穌的犧牲成為獨一無二的事件。

2. 「代贖性」的犧牲:苦難的意義轉化

耶穌的苦難不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具有代贖性的目的:

  • 為他人的罪受苦: 祂受苦不是因為自己的罪(祂是無罪的),而是為了代替全人類承受因罪惡而帶來的死亡和審判。這就是「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以賽亞書 53:5)。
  • 苦難的轉化: 藉著祂的犧牲,苦難不再是單純的懲罰或厄運。對於信徒來說,它成為與基督聯合、邁向復活的必經之路
  • 獨特性: 其他宗教的教義通常教導人們透過自我努力、冥想、積德行善遵循教規來擺脫痛苦、獲得解脫。只有基督教宣稱,救贖和解脫已經藉著上帝對他人的犧牲白白完成了。

3. 「復活」的榮耀:戰勝死亡的終極盼望

十字架的故事並未在死亡中結束,復活是苦難道路的終極印證。

  • 苦難的完成: 復活證明了耶穌的犧牲是成功的完全的,且被上帝悅納。它宣告耶穌戰勝了人類最大的敵人——死亡和罪惡的權勢。
  • 榮耀的應許: 復活的身體是未來信徒也將享有的榮耀和不朽的樣本。它將人類的盼望從「靈魂不滅」提升到了「身體的復活」。
  • 獨特性: 這份榮耀不是哲學上的解脫或涅槃,而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使耶穌的門徒和信仰產生了徹底的轉變。復活將耶穌從一位偉大的導師,提升為永活的主和君王

總而言之,耶穌從苦難走向榮耀的道路,為世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榜樣: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最徹底的謙卑與犧牲;真正的勝利來自於對死亡的征服;真正的神性不是遠離痛苦,而是進入痛苦,並將其轉化為拯救。 這種價值觀的顛覆,正是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