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約拿對耶和華神的態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約拿書》的經文背景、約拿的行為以及神學角度來分析。以下是對這個問題的詳細探討:
約拿的態度概述
約拿是舊約聖經中的一位先知,被神呼召去尼尼微城傳達悔改的信息。然而,約拿的態度在整本書中表現出複雜性和矛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不順服與逃避(約拿書1章):
- 神命令約拿去尼尼微傳道,但他卻選擇逃往他施,試圖躲避神的呼召。這顯示出約拿對神的命令持抗拒態度,可能是因為他害怕尼尼微人的兇惡(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當時以殞暴聞名),或因為他不願意看到神赦免尼尼微人(見約拿書4:2)。
- 這種逃避行為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它違背了神的主權和命令。先知作為神的代言人,理應完全順服神的旨意。
- 勉強順服(約拿書3章):
- 在被大魚吞噬並吐出後,約拿最終順服神的第二次呼召,前往尼尼微傳道。他的信息簡單直接:「再過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約拿書3:4)。然而,經文並未明確顯示約拿傳道時的心態是否真誠。他可能只是出於被迫而執行任務,缺乏內心的喜樂或對尼尼微人的憐憫。
- 這種勉強的順服雖然表面上完成了神的任務,但缺乏真誠的委身,可能不完全符合神對先知的心意。
- 對神憐憫的不滿(約拿書4章):
- 當尼尼微人悔改,神赦免他們時,約拿卻「大大不悅,且甚發怒」(約拿書4:1)。他抱怨神,說:「耶和華啊,這不正是我說的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約拿書4:2)
- 約拿的態度顯示出他對神恩典的本質有認識,卻不願意接受神將這恩典延伸到尼尼微人——他心目中的「敵人」。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缺乏憐憫的心態,與神的普世慈愛相違背。
- 自我中心與情緒化(約拿書4章):
- 約拿對神的憐憫感到憤怒,甚至求死(約拿書4:3, 4:8)。當神用蓖麻樹和蟲子的比喻教導他時,他仍然執著於自己的舒適和情緒,而不是領會神對尼尼微人的愛。
- 這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表明約拿更關心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神的旨意或尼尼微人的救贖。
約拿的態度是否「對」?
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看,約拿的態度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正確的,原因如下:
- 違背神的旨意:
- 約拿最初的逃避行為直接違反神的命令,顯示出不信靠和不順服,這是明確的錯誤。聖經強調順服神是信徒的基本責任(參考以賽亞書6:8,先知以賽亞的順服態度)。
- 缺乏憐憫與愛心:
- 約拿對尼尼微人的敵意和不願他們得救的心態,與神的普世之愛相悖。神的心意是「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約拿的狹隘民族主義和缺乏憐憫,顯示他未能完全體現神的愛。
- 自我中心:
- 約拿對自己的舒適(蓖麻樹的蔭涼)和情緒的執著,顯示他更關注自己而非神的計劃。這與先知應有的謙卑和奉獻精神不符。
然而,約拿的態度也有值得思考的層面:
- 人性化的掙扎: 約拿的掙扎反映了人性的軟弱。他對尼尼微人的敵意可能源於以色列與亞述的歷史衝突,這種情緒在當時的背景下可以理解。約拿書的記載真實地呈現了先知作為人的軟弱,這反而讓讀者看到神的恩典如何在不完全的人身上工作。
- 最終順服: 雖然約拿的順服是勉強的,但他最終還是完成了神的使命,這表明神的旨意最終會成就,即使透過不完美的器皿。
神學反思
《約拿書》的核心信息之一是神的恩典和憐憫超越人的偏見與不完全。約拿的態度雖然多數時候不正確,但神仍然使用他來成就救贖尼尼微的目的。這顯示出:
- 神的耐心與恩典: 神沒有因約拿的悖逆而放棄他,反而用大魚、蓖麻樹等事件來教導他,顯示神對約拿的耐心和對尼尼微的憐憫。
- 神的普世之愛: 約拿書強調神對所有人的愛,包括外邦人(尼尼微人)。約拿的狹隘心態與神的普世救贖計劃形成對比,提醒信徒要超越個人或族群的偏見。
- 人的軟弱與神的作為: 約拿的不完全並未阻礙神的計劃,這鼓勵信徒即使在軟弱中也能被神使用。
結論
約拿對耶和華神的態度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正確的,因為他表現出不順服、缺乏憐憫、自我中心等特質,這些與神的旨意和愛的本質相違背。然而,約拿的故事也反映了神如何在人的軟弱中施恩,使用不完美的器皿來成就祂的計劃。對現代讀者而言,約拿的經歷是一個提醒:我們應當順服神的呼召,效法祂的憐憫,並放下個人的偏見,以更廣闊的心胸參與神的救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