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出城,來到耶穌那裏。就在這個時候,門徒求耶穌說:「拉比,請吃吧。」耶穌對他們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約翰福音 4:30-32)
經文開始一個新的段落。從「口渴」轉到「食物」的話題。在此,耶穌指出,他有另外一種食物吃。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與耶穌先前與婦人的説話作對比,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比較:
「請你給我水喝… 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約翰福音 4:7)
「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約翰福音 4:32)
耶穌正在教導門徒們,他們只有透過知道神的恩典,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食物,也就是那種神所賜予的、不可思議的食物。
約翰福音中與飲食相關的神蹟,確實是耶穌揭示其身分和使命的重要象徵,這些神蹟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奇蹟,更指向屬靈的真理,引導門徒和讀者認識耶穌是生命的源頭。然而,門徒是否真正「知道」這些飲食的意義,是一個需要細緻探討的問題。以下從約翰福音的文本脈絡和神學角度,分析門徒對這些神蹟的理解程度:
1. 水變酒(約翰福音 2:1-11)
在迦拿的婚宴中,耶穌將水變成酒,這是約翰福音記載的第一個神蹟。這個神蹟不僅解決了宴席的實際需求(酒用盡),更象徵耶穌帶來新時代的豐盛與喜樂,超越舊約的禮儀和規條(水缸原用於潔淨禮)。約翰福音 2:11 明確指出,這神蹟使「門徒信他」,顯示他們對耶穌的能力有所認識。然而,這種「知道」似乎仍停留在表面,因他們對神蹟的屬靈意義(耶穌作為新生命的賜予者)尚未完全領悟。門徒的信仰在這階段仍處於初步階段,更多是因目睹神蹟而產生的驚嘆,而非深刻的屬靈洞察。
2. 井旁的活水(約翰福音 4:7-42)
在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中,祂提到「活水」,這水能使人「永遠不渴」,並指向永生(4:14)。這段對話中,耶穌揭示自己是賜予屬靈生命的源頭。然而,門徒在這段敘事中並未直接參與對話,他們的角色更多是旁觀者。當耶穌提到「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4:34)時,門徒顯然不理解這句話的屬靈含義,因為他們仍在字面層次關心耶穌是否吃了東西(4:31-33)。這顯示門徒對「活水」和「屬靈的食物」的概念尚未完全「知道」,他們的理解仍受限於物質層面。
3. 耶穌的食物與生命的糧(約翰福音 6)
約翰福音第六章是飲食意象的高峰,特別是五餅二魚的神蹟(6:1-15)和隨後「生命的糧」的教導(6:25-59)。耶穌通過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展現祂供應物質和屬靈需求的能力。然而,當祂進一步解釋「我是生命的糧」(6:35),並要求人「吃我的肉,喝我的血」(6:53-56),許多門徒感到困惑,甚至有人因此離開(6:66)。即使是核心門徒(如彼得),雖然表達對耶穌的忠誠(6:68-69),但他們對「生命的糧」的屬靈意義(即耶穌的犧牲與救贖)仍未完全領會。這一點在後來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門徒的迷茫與逃散中可見一斑。
4. 門徒的「知道」程度
從約翰福音的整體脈絡來看,門徒對飲食相關神蹟的理解是逐步發展的,但直到耶穌復活之前,他們的「知道」並不完全:
- 初步認識:門徒在神蹟中看到耶穌的能力(如水變酒、五餅二魚),並開始相信祂是從神來的。然而,這種相信多停留在現象層面,缺乏對神蹟背後屬靈意義的深刻理解。
- 誤解與掙扎:在井旁對話和生命的糧教導中,門徒屢次展現對耶穌話語的字面誤解(如以為「活水」是物質的水,或「食物」是實體的食物)。這反映他們尚未完全脫離舊有的思維框架。
- 逐步成長:約翰福音後半段(特別是13-17章的「最後的晚餐」教導)顯示,耶穌通過聖靈的應許(14:26)和復活後的顯現(20-21章),逐步引導門徒進入更深的認識。復活後,門徒對耶穌作為「生命的糧」的意義有了更清晰的體悟,這在約翰福音21章(耶穌與門徒共進早餐)中得到象徵性展現。
5. 神學意義與結論
約翰福音中的飲食意象(水、酒、餅、生命的糧)不僅是神蹟,更是耶穌啟示其身分的核心方式。耶穌希望門徒「知道」這些飲食的屬靈意義——即祂是神賜予的生命源頭,通過祂的犧牲與復活,人類得以與神和好,並獲得永生。然而,門徒在耶穌公開事工期間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們的「知道」需要聖靈的啟迪和復活事件的驗證才能完全實現。
因此,回答你的問題:門徒在約翰福音中並未在耶穌公開事工期間完全「知道」這些飲食的屬靈意義。他們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對神蹟的驚嘆,逐漸過渡到對耶穌身分與使命的更深理解。這也反映了約翰福音的神學目的:通過記載這些神蹟與教導,引導讀者(包括門徒)認識耶穌是基督,是生命的賜予者(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