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4:12-17耶穌開始傳道(在迦百農)與先知以賽亞預言(賽9:1-2)的關係

《馬太福音》4:12-17,特別是耶穌開始傳道(在迦百農)與先知以賽亞預言(《以賽亞書》9:1-2)的關係。這段經文記載了耶穌從拿撒勒搬到迦百農,並開始傳道,馬太特別引用以賽亞的預言來表明這行動應驗了舊約的經文。以下將從歷史、神學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討耶穌傳道與以賽亞預言的關係,並解釋其意義。


經文背景與內容

《馬太福音》4:12-17(和合本)

耶穌聽見約翰被下在監裡,就退到加利利去;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這段經文描述耶穌在施洗約翰被捕後,離開拿撒勒,定居在加利利的迦百農,開始公開傳道。馬太特別引用《以賽亞書》9:1-2,強調耶穌的行動應驗了舊約預言。

引用的舊約經文(《以賽亞書》9:1-2,希伯來文與七十士譯本背景):

然而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和合本)

馬太的引用更接近七十士譯本(LXX,希臘文舊約),而非希伯來原文,稍有改動以適應福音書的上下文。


耶穌傳道與以賽亞預言的關係

1. 地理與歷史的應驗

以賽亞的預言提到「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這些地點在舊約時代屬於以色列北部的支派領地,靠近加利利海(即提比哩亞海)。這地區有以下特點:

  • 歷史背景:在以賽亞時代(約主前8世紀),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因亞述入侵(參《列王紀下》15:29)而遭受羞辱,被外邦人佔領,成為「外邦人的加利利」(Galilee of the Gentiles)。這地區因與外邦文化混雜,常被猶太人視為邊緣化、屬靈黑暗之地。
  • 耶穌的行動:耶穌選擇在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邊,西布倫和拿弗他利交界)開始傳道,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馬太強調耶穌定居迦百農不是偶然,而是神計劃的一部分,將「大光」帶到這被藐視的地區。

神學意義

  • 以賽亞預言神將使這「受過痛苦」的地區「得著榮耀」,耶穌的到來實現了這應許。祂的傳道、醫治和神蹟(如《馬太福音》4:23-25)如「大光」照亮了屬靈黑暗的加利利。
  • 馬太的引用突顯耶穌作為彌賽亞,將救恩帶給被邊緣化的地區,預示福音的普世性,延伸至外邦人(參《馬太福音》28:19)。

2. 「大光」的象徵與耶穌的身份

以賽亞預言的「大光」(希伯來文 ’or gadol;七十士譯本 phōs mega)象徵神的救贖、啟示和盼望,與「黑暗」「死蔭之地」形成對比。馬太將耶穌的傳道解釋為這「大光」的實現:

  • 耶穌的傳道:耶穌的信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17)宣告神國的臨到,這是屬靈光明的開始,呼召人從罪的黑暗中悔改歸向神。
  • 耶穌的身份:馬太福音多次將耶穌與「光」連繫(參《馬太福音》5:14-16;17:2變化山事件)。這呼應《約翰福音》1:4-9(「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和《以賽亞書》42:6(「我…使你作外邦人的光」),表明耶穌是彌賽亞,帶來救贖的光。

神學意義

  • 以賽亞的「大光」指向彌賽亞的來臨,耶穌的傳道應驗了這預言,顯示祂是神救贖計劃的核心。
  • 「死蔭之地」(希伯來文 tsalmaveth,意為「死亡的陰影」)不僅指加利利的屬靈黑暗,也象徵全人類的罪與死亡狀態。耶穌的福音是普世的光,照亮所有在黑暗中的人。

3. 耶穌傳道內容與以賽亞的盼望

耶穌傳道的開端信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直接回應以賽亞預言的盼望:

  • 天國的宣告:以賽亞的預言(《以賽亞書》9:6-7)提到一位「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將帶來永遠的國度。耶穌的「天國近了」宣告神國的臨近,實現了以賽亞對彌賽亞國度的預言。
  • 悔改的呼召:以賽亞多次呼籲以色列悔改歸向神(參《以賽亞書》1:16-18;55:6-7)。耶穌的傳道延續這呼召,強調悔改是進入神國的必要條件。

神學意義

  • 耶穌的傳道不僅是地理上的應驗(在加利利開始),也是信息上的應驗,將以賽亞的救贖盼望具體化為「天國」的福音。
  • 馬太強調耶穌的傳道是舊約預言的實現,表明祂是神計劃的中心,連繫舊約與新約的救贖歷史。

4. 普世救恩的預示

以賽亞的預言提到「外邦人的加利利」,馬太的引用刻意突出這一點。加利利因其外邦人口混雜,象徵福音將超越猶太人,傳向萬邦:

  • 耶穌選擇在加利利而非耶路撒冷(猶太教中心)開始傳道,預示福音的普世使命(參《馬太福音》28:19「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 以賽亞的其他預言(如《以賽亞書》42:1-7;49:6)也提到彌賽亞將作「外邦人的光」,這與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相呼應。

神學意義

  • 馬太引用以賽亞,表明耶穌的傳道不僅為猶太人,也為外邦人,實現了神對全人類的救贖計劃。
  • 這為新約的普世宣教奠定基礎,耶穌的福音從「外邦人的加利利」開始,象徵救恩將遍及世界。

希臘原文與七十士譯本的分析

為了更精確理解馬太如何引用以賽亞的預言,以下檢視《馬太福音》4:15-16的希臘原文與《以賽亞書》9:1-2的對比:

馬太福音4:15-16(希臘原文,Nestle-Aland)

γῆ Ζαβουλὼν καὶ γῆ Νεφθαλίμ, ὁδὸν θαλάσσης, πέραν τοῦ Ἰορδάνου, Γαλιλαία τῶν ἐθνῶν, ὁ λαὸς ὁ καθήμενος ἐν σκοτίᾳ φῶς εἶδεν μέγα, καὶ τοῖς καθημένοις ἐν χώρᾳ καὶ σκιᾷ θανάτου φῶς ἀνέτειλεν αὐτοῖς.

關鍵詞分析

  • γῆ Ζαβουλὼν καὶ γῆ Νεφθαλίμ(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直接引用以賽亞,指定地理位置。
  • ὁδὸν θαλάσσης(沿海的路):指加利利海一帶,馬太強調耶穌在迦百農的活動應驗預言。
  • Γαλιλαία τῶν ἐθνῶν(外邦人的加利利):突出加利利的多元文化,預示福音的普世性。
  • φῶς εἶδεν μέγα(看見大光):φῶς μέγα(大光)呼應以賽亞的救贖意象,耶穌是這光的具體實現。
  • σκοτίᾳ… σκιᾷ θανάτου(黑暗…死蔭之地):強調屬靈的絕望狀態,耶穌的傳道如光驅散黑暗。
  • φῶς ἀνέτειλεν(光發現照著):ἀνέτειλεν(升起、照耀)暗示救恩的黎明,與以賽亞的末世盼望一致。

與七十士譯本的比較

  • 馬太的引用更接近七十士譯本(LXX)而非希伯來原文。例如,LXX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被馬太改為「看見大光」,強調耶穌的傳道作為光的顯現。
  • 馬太略微調整措辭(如用 καθήμενος ἐν σκοτίᾳ 代替LXX的「行走在黑暗中」),使預言更直接指向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

語義意義

  • 馬太的引用方式是典型的新約「應驗」(πληρόω,完成)模式,將以賽亞的預言詮釋為耶穌的具體行動,強調祂是彌賽亞,實現舊約的盼望。
  • 原文的「大光」和「死蔭之地」強化了耶穌傳道的救贖性質,呼應以賽亞對彌賽亞時代的描繪。

結論:耶穌傳道與以賽亞的關係

耶穌在迦百農開始傳道與以賽亞預言的關係,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 地理應驗:耶穌選擇在「外邦人的加利利」(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傳道,應驗以賽亞對這地區「得榮耀」的預言,扭轉其歷史上的羞辱。
  2. 救贖之光的實現:耶穌的福音(「天國近了」)如「大光」照亮屬靈黑暗,實現以賽亞對彌賽亞救恩的預言。
  3. 普世使命的開端:加利利的多元背景預示耶穌福音的普世性,應驗以賽亞對外邦人蒙恩的盼望。
  4. 彌賽亞身份的確證:馬太引用以賽亞,表明耶穌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祂的傳道延續並成全神的救贖計劃。

神學意義

  • 馬太福音強調耶穌是舊約預言的應驗者(參《馬太福音》1:22-23;2:15等),以賽亞的預言將耶穌的傳道置於神救贖歷史的中心。
  • 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不僅是福音的起點,也是對全人類(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救恩宣告,呼應以賽亞的普世救贖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