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中,「先知講道」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人常聯想的「預言未來」或「預測事件」。它的核心含義是以上帝的名義傳達祂的啟示或信息,通常是為了教導、鼓勵、勸勉、安慰或警戒教會群體


在《歌林多前書》中提到的「先知講道」(希臘文:προφητεία, prophēteia,英文常譯為prophecy),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及宗教背景來理解其含義。以下是對這一詞語的解釋,以及其在《歌林多前書》中的具體意義:

1. 「先知講道」的定義

在《新約聖經》中,「先知講道」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人常聯想的「預言未來」或「預測事件」。它的核心含義是以上帝的名義傳達祂的啟示或信息,通常是為了教導、鼓勵、勸勉、安慰或警戒教會群體。《歌林多前書》中,特別是第12至14章,保羅詳細討論了屬靈恩賜,其中「先知講道」被視為聖靈賜給信徒的一種恩賜,用於建造教會。

具體來說,《歌林多前書14:3》提到:

「但那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講說,造就、安慰、勸勉人。」

這表明「先知講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造就教會(edification)、安慰人(encouragement)以及勸勉人(exhortation),而非單純預告未來事件。雖然有時可能包含對未來的啟示,但更多時候是傳達上帝的心意,幫助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中成長。

2. 《歌林多前書》的背景與「先知講道」的應用

在歌林多教會的背景下,信徒們熱衷於屬靈恩賜,尤其是說方言(glossolalia)和先知講道等顯著的恩賜。然而,保羅在第14章中強調,先知講道比說方言更重要,因為它能讓整個教會受益,而說方言若無人翻譯,則只對說的人有益(14:4-5)。這反映了當時教會聚會中,先知講道是一種公開的、可以被全體理解的信息傳達方式。

具體特點包括:

  • 即時性啟示:先知講道通常是聖靈即時啟示的信息,可能針對當時教會的具體需要或問題。
  • 清晰易懂:與說方言需要翻譯不同,先知講道是用會眾能理解的語言,直接傳達信息(14:19)。
  • 群體建造:它的目的是讓聽眾在信仰上得到造就,而不是彰顯個人的屬靈能力。
  • 規範性:保羅要求先知講道必須有秩序(14:29-33),例如讓先知輪流講道,並由其他人分辨信息的真偽,以確保信息的正確性與和諧。

3. 「先知講道」的具體內容

先知講道可能包含以下幾種形式:

  • 對聖經的解釋與應用:將舊約經文或耶穌的教導應用到當下教會的情境中,幫助信徒明白上帝的旨意。
  • 對當下處境的啟示:針對教會或個人的具體問題,提供上帝的指引或警戒。
  • 屬靈的鼓勵:激勵信徒持守信仰,特別是在面對試探或逼迫時。
  • 對罪的警戒:指出教會或個人的錯誤,呼召悔改(例如14:24-25提到,先知講道能使人認罪,敬拜上帝)。

4. 與現代的理解

在現代教會中,「先知講道」的概念因宗派不同而有不同詮釋:

  • 靈恩派:認為先知講道是聖靈直接賜予的啟示,可能包括對未來或個人生命的洞見,強調即時性和超自然性。
  • 改革宗/保守派:傾向認為新約時代的先知講道主要是對聖經真理的宣講與應用,隨著聖經正典的完成,直接的啟示已減少,講道更多是基於聖經的教導。
  • 折衷觀點:認為先知講道可能包含聖靈的感動,但必須與聖經一致,且需經由教會群體的檢驗。

5. 總結

在《歌林多前書》中,「先知講道」是指透過聖靈的恩賜,以清晰的語言傳達上帝的旨意,旨在造就、安慰和勸勉教會。它強調的是信息對群體的益處,並要求在教會中以秩序和愛心來實踐。保羅將其視為比說方言更重要的恩賜,因為它能直接幫助信徒成長並建造教會。

《歌林多前書》第14章是保羅詳細討論屬靈恩賜的章節,特別聚焦於先知講道(prophecy, 希臘文:προφητεία, prophēteia)和說方言(speaking in tongues)的比較與應用。以下是對第14章中關於「先知講道」細節的深入分析,涵蓋其定義、作用、實踐方式及規範,結合上下文提供清晰解釋。


1. 背景與主題

在《歌林多前書》第12-14章,保羅討論屬靈恩賜的正確使用,強調恩賜的目的是建造教會(12:7, 14:12)。歌林多教會因過分追求顯著的恩賜(如說方言)而產生混亂,保羅在第14章特別糾正這種偏差,強調先知講道的價值高於說方言,因為它更能造就整個教會。


2. 先知講道的定義與目的

保羅在14:3清楚定義了先知講道的功能:

「但那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講說,造就、安慰、勸勉人。」

  • 造就(οἰκοδομή, edification):幫助信徒在信仰上成長,增進對上帝真理的理解。
  • 安慰(παράκλησις, encouragement):激勵信徒持守信仰,特別在困難或逼迫中。
  • 勸勉(παραμυθία, exhortation):鼓勵悔改、順服或採取正確行動。

這表明先知講道並非主要預測未來,而是傳達上帝的啟示,以清晰的語言直接對會眾講說,幫助他們在靈性與生活中得益。


3. 先知講道與說方言的對比

保羅在14:1-25反覆比較先知講道與說方言,強調前者的優越性:

  • 清晰性(14:2-5):說方言是對上帝說「奧秘的話」(14:2),若無人翻譯,會眾無法理解,僅對說者有益。而先知講道是用會眾能懂的語言,直接傳達上帝的信息,造就全體。

「所以作先知講道的,比那說方言的更大,除非他能翻譯出來,使教會得著造就。」(14:5)

  • 對外人的影響(14:23-25):若外人進入聚會,聽到說方言可能認為信徒「瘋了」(14:23),但聽到先知講道則可能被感動,認罪並敬拜上帝,因為「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14:25)。
  • 愛的原則(14:1):保羅以愛為恩賜使用的最高原則(參13章),先知講道因其對群體的益處更符合愛的表現。

4. 先知講道的實踐方式

保羅在14:26-33提供了先知講道在教會聚會中的具體規範,確保其有序且有益:

  • 輪流講道(14:29-31):

「至於作先知的,只能有兩三個人講道,其餘的人就當分辨。」(14:29)

  • 每次聚會中,應有兩到三個先知依次講道,避免混亂。
  • 其他先知或會眾要「分辨」(diakrinō),檢驗信息的真偽,確保與上帝的旨意一致。
  • 若另一位先知得到啟示,講道中的先知應停止,讓後者發言(14:30),顯示對聖靈引導的順服。
  • 聖靈的主權(14:31-32):
    「因為你們都能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作先知講道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14:31-32)
  • 先知講道是聖靈的恩賜,但先知對自己的行為有控制權,需保持謙卑與秩序。
  • 秩序與和平(14:33):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 先知講道應促進教會的和諧,而非混亂。

5. 先知講道的具體內容

雖然《歌林多前書》未明確列出先知講道的具體信息,但從上下文推測,其內容可能包括:

  • 對聖經的應用:將舊約經文或耶穌的教導應用到當時教會的處境,幫助會眾明白上帝的旨意。
  • 即時啟示:針對教會或個人的具體問題,傳達聖靈的指引、警戒或鼓勵。
  • 道德與靈性教導:呼召悔改、糾正錯誤(如14:24-25提到使人認罪)、或堅固信仰。
  • 預言性洞見:雖然不常見,但可能包括對未來事件的啟示,需與聖經整體教導一致。

例如,14:24-25描述先知講道能揭示人心隱情,促使外人或不信者敬拜上帝,顯示其信息具有屬靈洞察力。


6. 對教會的影響

  • 建造群體:先知講道的主要目的是讓整個教會得益(14:4-5, 12),促進靈性成長與團結。
  • 吸引外人:清晰的先知講道能讓非信徒感受到上帝的同在(14:24-25),成為傳福音的工具。
  • 規範屬靈恩賜:保羅強調先知講道需在愛與秩序中行使,防止個人炫耀或混亂。

7. 現代應用與爭議

在現代教會中,對《歌林多前書14章》的「先知講道」有不同理解:

  • 靈恩派:認為先知講道是聖靈直接賜予的啟示,可能包括即時信息或對未來的洞見,需經教會分辨。
  • 保守派:認為隨著新約正典的完成,先知講道已轉化為基於聖經的講道,強調對聖經真理的宣講與應用。
  • 折衷觀點:認可聖靈可能賜予即時啟示,但這些信息必須與聖經一致,並接受教會的檢驗。

保羅的教導提醒現代教會,任何形式的「先知講道」都應以建造教會為目標,避免個人主義或混亂,並保持對聖經的忠誠。


8. 總結

在《歌林多前書14章》中,先知講道是一種聖靈的恩賜,透過清晰的語言傳達上帝的旨意,旨在造就、安慰、勸勉教會。它比說方言更受推崇,因為它能讓全體會眾受益,且對外人具有福音影響力。保羅強調其應在秩序與愛中實踐,透過輪流講道與分辨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具體內容可能包括對聖經的應用、即時啟示或道德教導,均以建造教會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