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7:3–5(也平行於路加 6:41–42),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祂用「刺與梁木」這種極具張力的比喻,來揭露人類常見的 批判他人卻忽略自身罪惡 的假冒為善。
猶太文化與背景說明
1. 誇張比喻(Hyperbole)是拉比式教學的風格
- 猶太拉比教導常常用「極端的對比」來凸顯信息。
- 「刺」(希臘文 karphos,細小木屑) vs. 「梁木」(希臘文 dokos,支撐房屋的大木樑),形成強烈的荒謬對比。
- 猶太聽眾熟悉這種手法,一聽就明白:耶穌是在揭露人對自己盲點的荒謬。
2. 猶太律法與先知傳統中已有「審判他人」的警告
- 利未記 19:17:「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 在猶太文化裡,彼此勸戒是責任,但要出於愛與自省,而不是驕傲。 - 以賽亞書 65:5 批評「你且站開,不要挨近我,因為我比你聖潔!」
→ 顯示假冒為善、論斷他人的心態,早就被先知批判。
3. 猶太文學中的相似表達
- 拉比文獻(如《米示拿》和《塔木德》)中有類似的警告:
- 「以小錯批評他人,卻忽略自己的大錯。」
- 在猶太教倫理傳統裡,這樣的人被稱為「自義的審判者」,是極受譴責的。
- 這種教導與「不要作假見證」和「愛人如己」緊密相連。
4. 社會文化背景:猶太人強調「群體義」
- 在猶太社群裡,彼此的行為被視為影響群體與神的關係。
- 因此,人們常彼此糾正,但耶穌指出:若沒有自省,這種糾正會變成虛假與驕傲。
- 祂並不是否定彼此勸戒,而是強調「先自省,才有資格幫助他人」。
總結
這句話確實有 猶太文化背景:
- 它承襲了猶太拉比的誇張修辭(小 vs 大的對比)。
- 呼應了律法與先知中關於「審判他人」的倫理教導。
- 與猶太群體倫理有關:勸戒是責任,但若失去自省,就淪為假冒為善。
耶穌的重點不是否定「弟兄間的責備」,而是強調:先對付自己眼中的梁木,再幫助弟兄去掉刺。這是一種源自猶太倫理傳統、卻被耶穌帶入更深層的屬靈更新的教導。
刺與梁木的猶太文化背景對照表
面向 | 猶太文化背景 | 與耶穌教導的連結 |
---|---|---|
修辭風格 | 拉比常用「誇張比喻」(hyperbole),透過極端對比來凸顯荒謬性,例如小錯與大錯的對比。 | 耶穌用「刺」(小木屑)vs.「梁木」(大樑)凸顯自義的盲點,讓聽眾一聽就懂。 |
律法傳統 | 利未記 19:17:猶太人有彼此勸戒的責任,但要避免因仇恨或驕傲而責備他人。 | 耶穌提醒:勸戒是對的,但必須先自省,避免假冒為善。 |
先知批判 | 以賽亞書 65:5:「你且站開,不要挨近我,因為我比你聖潔!」 → 批判自義、自以為比人聖潔。 | 耶穌繼承並加深先知的批判,揭露假冒為善的危險。 |
拉比文獻 | 《塔木德》裡有類似諺語:有人批評他人小錯,卻忽略自己的大錯,被視為「假義人」。 | 耶穌直接稱這種人為「假冒為善的人」(hypocrite),使用當時猶太倫理語境中的強烈譴責。 |
群體倫理 | 在猶太社群裡,個人行為會影響群體與神的關係,因此彼此勸戒被看為群體責任。 | 耶穌並非否定彼此糾正,而是強調:只有先去掉自己的「梁木」,才有資格幫助弟兄除去「刺」。 |
總結
耶穌的「刺與梁木」教導:
- 承襲猶太拉比的誇張修辭 —— 用極端對比揭示人性盲點。
- 呼應律法與先知的教導 —— 強調自省、謙卑、真誠。
- 切合猶太群體倫理 —— 勸戒是責任,但必須避免假冒為善。
換句話說,耶穌不反對「彼此勸戒」,但祂要求門徒在 真實的自省與謙卑中 才能正確幫助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