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喜歡與社會邊緣人的來往


「耶穌與社會邊緣人的來往」是福音書的一大特色。當時的猶太社會強調潔淨律法、宗教規範與身份階層,很多人被邊緣化。但耶穌卻主動接觸、接納他們,顯出天國的憐憫與包容。


社會背景下的「邊緣人」

在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社會中被視為「不潔淨」或「低階層」的人群,包括:

  • 稅吏(與羅馬政權合作,被視為貪婪叛國者)
  • 罪人(指道德或律法不合規的人)
  • 病人、殘疾人、麻風病人(被認為因罪受懲罰,常被隔離)
  • 婦女(地位低下,公共宗教活動中邊緣化)
  • 兒童(在當時不被視為有地位)
  • 撒馬利亞人與外邦人(被猶太人視為不潔、不屬神的群體)

耶穌與邊緣人的具體來往

1. 與稅吏、罪人

  • 呼召利未(太 9:9–13),並與稅吏罪人同席吃飯。
  • 撒該悔改得救(路 19:1–10)。
    耶穌的行動打破社會排斥,宣告「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2. 與病人、麻風病人

  • 醫治麻風病人(可 1:40–45)。
  • 醫治癱子(可 2:1–12)。
    這些人因疾病被隔離,耶穌卻觸摸他們,恢復他們的身體與社群地位。

3. 與婦女

  • 與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談話(約 4:1–26),並啟示自己是彌賽亞。
  • 接納行淫的婦人(約 8:1–11)。
  • 馬利亞安靜坐在祂腳前聽道(路 10:38–42),被視為門徒的地位。
    耶穌提升婦女的尊嚴,把她們納入神國群體。

4. 與兒童

  •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可 10:13–16)。
    在輕視兒童的社會裡,耶穌看重他們,甚至說「神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

5. 與撒馬利亞人、外邦人

  •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 10:25–37),顛覆猶太人的偏見。
  • 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太 8:5–13),稱讚他的信心比以色列人更大。
  • 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太 15:21–28)。
    耶穌跨越民族與宗教的藩籬,顯示神國是普世性的。

神學意義

  1. 神國的包容性:耶穌的行動顯明天國臨到所有人,尤其是被社會排斥的人。
  2. 憐憫勝於祭祀:耶穌挑戰法利賽人強調的律法潔淨規條,把愛與憐憫放在首位(太 9:13)。
  3. 逆轉社會價值:在耶穌的教導中,卑微的、貧窮的、憂傷的,反而是蒙福的人(太 5:3–10)。
  4. 預表教會使命:耶穌的榜樣成為初代教會跨越猶太人界限、走向普世宣教的基礎。

總結

耶穌不是遠離邊緣人,而是主動走向他們:

  • 稅吏與罪人 → 接納與悔改
  • 病人與殘疾 → 醫治與恢復
  • 婦女與兒童 → 尊嚴與價值
  • 撒馬利亞人與外邦人 → 拓展神國邊界

換句話說,耶穌的行動顛覆當時社會的排斥,宣告神國是憐憫與包容的國度。

研經夥伴 Haverim Bible Study 說:

「耶穌與社會邊緣人的互動表」,把群體、聖經例子和神學意義放在一起


耶穌與社會邊緣人的互動表

邊緣群體聖經例子耶穌的行動神學意義
稅吏與罪人呼召利未(太 9:9–13);撒該悔改(路 19:1–10)與他們同席吃飯,接納他們顯明祂來是召罪人,不是召義人;恩典先臨到被棄絕的人
病人與麻風病人醫治麻風病人(可 1:40–45);醫治癱子(可 2:1–12)主動觸摸、醫治他們不僅恢復健康,也恢復社會地位,表明神國打破「不潔淨」界線
婦女井邊的撒馬利亞婦人(約 4:1–26);行淫婦人(約 8:1–11);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路 10:38–42)與她們談論神國真理,接納她們作門徒提升婦女尊嚴,打破性別與文化的限制
兒童「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可 10:13–16)擁抱祝福兒童兒童成為神國的榜樣,顛覆社會對弱小者的輕視
撒馬利亞人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 10:25–37);醫治十個麻風病人(路 17:11–19,其中一人是撒馬利亞人)將撒馬利亞人置於正面角色打破猶太人的種族偏見,彰顯普世性的福音
外邦人醫治百夫長僕人(太 8:5–13);醫治迦南婦人女兒(太 15:21–28)稱讚外邦人的信心,醫治他們的需要神國向萬民開放,信心超越種族界線

總結

耶穌與邊緣人的來往,展現了祂的使命:

  • 打破隔閡 —— 超越「潔淨 / 不潔淨」、「猶太人 / 外邦人」的界線。
  • 恢復尊嚴 —— 給被社會輕視者新的身份。
  • 宣告天國 —— 神的國首先臨到被排斥、卑微的人。

可以說,耶穌的行動本身就是 「天國文化的示範」:一個以愛、憐憫、接納為核心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