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約之間,發生什麼事件,深深影響新約世界?
「兩約之間時期(Intertestamental Period)」,大約從舊約末期(約主前 430 年瑪拉基書)到新約初期(約主前 4 年耶穌誕生),這段約四百年的時間表面上沒有先知啟示,但實際上卻是神學、文化、政治、宗教劇烈變化的時代——它塑造了耶穌時代的整個背景。
根據 D. S. Russell《Between the Testaments》、Richard Hess《Ancient Israel’s History》與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這段時期的主要事件與其神學影響如下:
一、波斯時期(主前 539–332 BC)
背景
- 波斯王古列滅巴比倫,允許被擄的猶太人歸回(拉 1:1–4)。
- 重建聖殿(主前 516 完工)→「第二聖殿」時代開始。
- 以斯拉、尼希米改革,確立**「律法中心」的信仰**。
關鍵發展
- 猶太教的形成:從「以色列宗教」轉為以聖經與律法為中心的「猶太教」(Judaism)。
- **文士階層(Scribes)**崛起,取代先知成為信仰領袖。
- **會堂(Synagogue)**開始出現,成為流亡社群敬拜與教育中心。
- 神學影響:信仰重心從「王權與祭祀」轉向「聖經與律法」。這為新約的文士、法利賽人群體奠下基礎。
二、希臘化時期(主前 332–167 BC)
背景
-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東,帶來希臘語言與文化(Hellenism)。
- 猶太人被迫在「保持信仰」與「接受希臘文化」之間掙扎。
-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裂:猶太地介於托勒密(埃及)與塞琉古(敘利亞)之間。
關鍵發展
- 希臘語(Koine Greek)成為通用語——新約後來即以此書寫。
- **七十士譯本(LXX)**出現(約主前 250 年)——希伯來經文首次譯成希臘文,使外邦世界能認識舊約。
- 希臘哲學、理性主義影響猶太思想(例如亞歷山大的斐羅)。
- 神學影響:猶太思想開始用希臘語表達信仰,產生「智慧文學」與「寓意解經」傳統,為新約作者(特別是保羅)提供神學語彙(如 logos、pneuma、sōtēria 等)。
三、馬加比起義(主前 167–142 BC)
背景
- 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四世‧伊比法尼斯強迫猶太人崇拜希臘神宙斯,褻瀆聖殿。
- 猶太祭司瑪他提亞與其子猶大‧馬加比領導抗暴。
- 成功收復耶路撒冷,潔淨聖殿(主前 164 BC)——猶太節期修殿節 Hanukkah起源於此。
結果
- 猶太人重新得自由,建立哈斯摩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
- 強烈的民族主義與彌賽亞盼望興起。
神學影響:「拯救」與「神國」概念從屬靈信仰轉為政治期待。新約中的群眾期望「彌賽亞」帶來民族解放,即源於此時期的經驗。
四、羅馬統治時期(主前 63 BC 起)
背景
- 羅馬將軍龐培進入耶路撒冷,猶太地成為羅馬附庸國。
- 後由**希律大帝(Herod the Great)**統治(主前 37–4 BC)。
- 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被重稅壓迫,社會階層分裂。
猶太宗派多元化
- 法利賽人(Pharisees):強調律法與傳統;信復活與天使。
- 撒都該人(Sadducees):聖殿祭司貴族;否認復活。
- 愛色尼派(Essenes):隱居曠野、追求潔淨(死海古卷社群)。
- 奮銳黨(Zealots):主張武力推翻羅馬。
神學影響:耶穌所處的時代正是這四大宗派互相角力之時。祂的信息「神的國臨到」挑戰了宗教體制與政治野心。
五、文學與信仰的變化
類別 | 發展內容 | 對新約的影響 |
---|---|---|
經文 | 七十士譯本(LXX)成為新約引用的主要版本 | 新約多直接引用LXX(如希伯來書、保羅書信) |
啟示文學 | 以諾書、但以理書後半、馬加比書等 | 強化末世論、天使論與彌賽亞觀 |
智慧文學 | 西拉子、所羅門智訓等 | 為耶穌「智慧教師」形象奠基 |
彌賽亞期待 | 對大衛後裔的拯救者渴望 | 新約中的「彌賽亞」、「人子」觀念根源於此 |
六、神學總結:兩約之間的四百年,是「預備基督」的時代
項目 | 舊約時代 | 兩約之間轉變 | 新約應驗 |
---|---|---|---|
啟示方式 | 先知的宣講 | 經文與文士的研究 | 道成肉身(約1:14) |
神的臨在 | 聖殿榮耀 | 聖殿缺乏榮光(哈該、馬拉基) | 神住在人中間(耶穌) |
救贖觀 | 出埃及、政治拯救 | 馬加比式民族解放 | 屬靈與永恆的救恩 |
彌賽亞期待 | 模糊預言 | 政治性盼望強化 | 基督顯明為受苦僕人 |
律法地位 | 神的約條 | 法利賽式形式主義 | 基督成全律法(太5:17) |
結論
兩約之間的「沉默時期」並非真正沉默,而是神在歷史中預備語言(希臘文)、道路(羅馬通路)、信仰背景(猶太教)為基督的到來預備世界。
這正如保羅所說:「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生在律法以下。」——加拉太書 4:4
「兩約之間的歷史年表與神學意義對照圖」:在舊約與新約之間這約 400 年中,上帝如何透過歷史預備「時候滿足」(加 4:4),迎接基督的降生。
兩約之間時期(Intertestamental Period)歷史年表與神學意義對照表
時期 | 約略年代 (BC) | 歷史事件與特徵 | 信仰/文化發展 | 對新約的神學意義 |
---|---|---|---|---|
波斯統治時期 | 539–332 | 古列釋放猶太人歸回(拉1) 重建聖殿(516完工) 以斯拉、尼希米改革 | 以律法為中心的信仰形成 聖殿敬拜恢復 建立文士制度、會堂萌芽 | 律法與會堂信仰奠基 → 新約時代文士、法利賽人出現 |
希臘化時期 (亞歷山大與繼業者) | 332–167 | 亞歷山大征服中東,推行希臘文化(Hellenism) 猶太地先歸托勒密,後歸塞琉古 | 希臘語成通用語(Koine Greek) 七十士譯本(LXX)完成 希臘哲學影響猶太思想 | 新約使用希臘文寫成;保羅等人以希臘哲學詞彙闡述信仰(如 logos, pneuma) |
馬加比起義 | 167–142 | 安提阿古四世褻瀆聖殿;瑪他提亞與猶大‧馬加比起義 潔淨聖殿(164 BC)→修殿節(Hanukkah)起源 | 猶太人暫時自主,建立哈斯摩尼王朝 民族主義與彌賽亞盼望高漲 | 「彌賽亞=解放者」的政治期待強化 → 群眾期待救主推翻外邦統治 |
哈斯摩尼王朝 | 142–63 | 猶太祭司家族統治(哈斯摩尼王朝) 政治與祭司權力合一 | 祭司腐化、信仰分裂 形成不同宗派: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派等 | 為新約宗教環境鋪路:耶穌面對各宗派挑戰與分歧 |
羅馬統治時期 | 63–4 | 羅馬將軍龐培入侵耶路撒冷(63 BC) 希律大帝成猶太王(37–4 BC) | 羅馬和平(Pax Romana)→交通通暢 重稅與壓迫激起民族焦慮 | 羅馬道路使福音後來得以迅速傳播;政治壓迫催生對「神國」的盼望 |
猶太宗派與社會結構 | 約 150–4 | 法利賽人:律法與口傳傳統 撒都該人:祭司貴族、親羅馬 愛色尼派:曠野禁慾群體(死海古卷) 奮銳黨:民族主義者 | 社會階層極度分化;律法主義與形式化宗教盛行 | 為耶穌的教導「內心律法」與「神的國」提供對比背景 |
文學與思想發展 | 約 200–50 | 啟示文學:《以諾書》、《馬加比書》、《所羅門智訓》 智慧文學、《多比傳》等 | 彌賽亞盼望、復活與審判觀念加強 | 新約中的「末世論」、「人子」、「復活」等思想即出於此脈絡 |
新約序幕 | 約 6–4 | 希律統治下,約瑟與馬利亞時代開始 | 彌賽亞期待達頂點;律法主義與敬虔運動並存 | 耶穌誕生:「道成肉身」進入這個準備好的世界(加 4:4) |
關鍵歷史與神學轉折點
從「先知啟示」到「經文中心」
- 瑪拉基之後沒有先知話語,猶太信仰轉向書面經文與律法研究。
- 經文成為權威 → 為耶穌時代「文士」的角色奠基。
從「民族信仰」到「宗派分化」
- 不同階層、思想形成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派、奮銳黨等。
- 耶穌的教導挑戰各宗派偏差,恢復律法的核心精神。
從「本地語言」到「希臘語世界」
- 希臘文(Koine Greek)成為全球通用語,新約得以用此語寫成。
- 七十士譯本使舊約普及,為外邦信徒理解舊約開門。
從「地方國家」到「世界帝國」
- 羅馬帝國帶來政治穩定與交通網絡(Pax Romana)。
- 為福音「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的傳播預備道路(徒 1:8)。
從「民族盼望」到「彌賽亞期待」
- 在希臘與羅馬壓迫中,猶太人更加渴望「神的受膏者」來臨。
- 為基督的出現創造思想與靈性上的飢渴。
神學總結:上帝在「沉默中預備」
雖然沒有先知的聲音,但上帝在歷史中做了三件偉大的準備:
上帝的預備 | 說明 | 新約應驗 |
---|---|---|
語言的預備 | 希臘語成為普世通用語 | 福音可被各族理解(徒 2:6–11) |
道路的預備 | 羅馬帝國建設交通網,保障旅行安全 | 保羅與使徒可遍行帝國宣教 |
信仰的預備 | 猶太人重視聖經、期盼彌賽亞 | 耶穌成為「道成肉身」的神話成真 |
屬靈結語
「兩約之間的沉默,是上帝在深呼吸,為說出祂最終的話——耶穌基督——做準備。」
“In the silence between the Testaments,God was preparing the Word to become fl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