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這人和他的書寫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與建構這個主題:
① 聖經中的歷史與文本記載(以斯拉其人);
② 猶太教與次經傳統中的「以斯拉傳」(特別是《以斯拉一書》《以斯拉二書》);
③ 神學與屬靈詮釋(以斯拉作為「重建信仰之人」的典範)。


一、以斯拉其人:聖經記載中的形象(Ezra the Priest–Scribe)

基本資料

  • 名字含義:以斯拉(עֶזְרָא,Ezra)意為「幫助、耶和華幫助」
  • 家譜:是祭司亞倫的後裔(拉7:1–5),屬於祭司族系
  • 時代背景:波斯帝國亞達薛西一世(約主前 458 年)
  • 職分:祭司兼文士(拉7:6),「通達耶和華誡命的文士」

主要事蹟(以斯拉記7–10章)

  1. 蒙召歸回(拉7章)
    • 神感動亞達薛西王允許以斯拉率領第二批被擄歸回。
    • 王頒詔書給他行政與宗教權柄(拉7:11–26)。
    •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7:10)
  2. 帶領歸回者立約(拉8章)
    • 他召聚祭司、利未人同行,並在亞哈瓦河禁食祈求神保守。
  3. 對抗外邦婚姻問題(拉9–10章)
    • 當他聽見百姓與外邦人通婚,撕裂衣服哀哭、俯伏認罪。
    • 他帶領百姓立約棄絕外邦妻子,重申聖潔。

性格與特質

  • 深具敬虔與哀痛之心(拉9:3–6)
  • 行政與屬靈並重:懂律法、能施行改革
  • 他的改革為尼希米時代的復興奠基

二、「以斯拉傳」在猶太次經與古代文獻中的形象

1. 《以斯拉一書》(1 Esdras)

  • 是《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的希臘文版改編(收錄於七十士譯本中)。
  • 特別增加了「三位少年與真智慧的比賽」故事(1 Esdras 3–4章):
    三位侍衛爭論「何者最強:酒、王、婦人、真理」。
    以斯拉回答「真理最強」,因此得寵於王,得准歸回建殿。
  • 顯示出以斯拉被描繪為「智慧與真理的代表者」。

2. 《以斯拉二書》(2 Esdras,或稱《第四以斯拉書》)

  • 為猶太啟示文學之一,成書於主後1世紀(羅馬毀滅聖殿後)。
  • 內容是以斯拉與天使烏列(Uriel)對話,探討神公義、災難與終末。
  • 主題:
    • 為何義人受苦?
    • 為何以色列受罰?
    • 神的應許何時成就?
  • 最後以斯拉看見「天上書卷」與「新耶路撒冷」異象。

→ 這部作品把以斯拉塑造成像摩西、以諾一樣的「啟示者」,代表流亡後猶太人對苦難與希望的神學反思。


三、神學與屬靈詮釋:以斯拉作為「聖約重建者」的典範

面向神學意義今日應用
律法教師神的話是群體復興的根基(拉7:10)教會更新的起點是回到聖經真理
敬虔領袖帶著哀哭與禁食的僕人心腸(拉9:3)屬靈領袖需以悔改的心代求群體
聖潔改革者對罪與妥協不妥協(拉10章)信仰群體需勇於面對罪的污染
啟示者(次經形象)提出信仰危機中的神學問題在黑暗世代中尋求神的公義與希望

屬靈總結:「以斯拉是一位為聖約流淚的祭司,也是為律法站立的文士,更是為未來代求的啟示者。」


四、學術延伸(《以斯拉傳——從被擄到重建:律法、聖約與群體更新》

章節大綱:

  1. 歷史背景:波斯時代的猶太復興
  2. 以斯拉的身份與使命(文士—祭司—改革者)
  3. 聖經中以斯拉的神學角色:聖約的守護者
  4. 次經中的以斯拉:苦難中的啟示者
  5. 神學反思:律法與恩典的交會
  6. 當代應用:教會的重建與屬靈領袖的呼召


《以斯拉傳》——重建信仰的工人

(Ezra: The Man Who Rebuilt Faith)


一、引言:被擄之後,信仰如何重建?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以斯拉記 7:10)

歷史背景

  • 公元前 586 年,耶路撒冷陷落,百姓被擄至巴比倫。
  • 波斯王古列興起,允許猶太人歸回(拉1:1–4)。
  • 七十年被擄後的以色列人,雖回歸故土,但信仰仍未回歸

外在的聖殿可以重建,但內在的心靈、聖約、敬拜生活仍須復興。神就在這樣的時刻,興起了一位屬靈領袖——以斯拉


二、經文分段與主題思想

第一段:蒙召的文士(拉 7:1–10)

「以斯拉是通達摩西律法的文士… 王准他一切所求的,因為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

主題:神呼召一個敬畏祂的人

  • 他不是政治領袖,也非戰士,而是「文士」。
  • 他精通律法、熟悉聖經,且以生命踐行真理。
  • 關鍵句:「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教導
    • 考究(study):他愛慕神話語。
    • 遵行(practice):他活出真理。
    • 教訓(teach):他傳遞信仰。

應用:真正的復興始於神話語的更新。在任何時代,神都尋找以斯拉這樣的人——先讓話語改變自己,再用話語改變世界。


第二段:屬靈的領導(拉 8:15–23)

「我們在亞哈瓦河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刻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

主題:領導不是權勢,而是敬虔

  • 面對回歸之路的不安,以斯拉禁食禱告,不倚靠軍兵(拉8:22)。
  • 他以身作則,將信心建立在神的保守上。
  • 帶領百姓以敬虔、謙卑、合一的心踏上歸回之路。

🕊 應用
屬靈領袖的權威不是靠職位,而是靠禱告與榜樣。
真正的帶領是「以信心走在前面」。


第三段:面對罪的憂傷(拉 9:1–15)

「以斯拉聽見這事,便撕裂衣服,拔了頭髮鬍鬚,驚懼憂悶而坐…」

主題:為群體罪惡而憂傷的僕人

  • 回歸的百姓再次陷入罪:與外邦人通婚。
  • 以斯拉沒有責罵,卻以悔改的姿態代求
  • 他的禱告(拉9:6–15)充滿敬畏:「我們因自己的罪孽滅亡,卻蒙你留下餘種…」

應用:復興從「看見罪」開始。一個願為群體代求、流淚的僕人,比千人演說更能改變一個民族。


第四段:聖約的重建(拉 10:1–17)

「以斯拉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禱告認罪,眾民都痛哭。」

主題:從認罪到行動的信仰

  • 百姓在聖靈感動下自願立約,棄絕外邦婚姻。
  • 改革的代價巨大,但這是群體純潔的起點。
  • 以斯拉的順服帶出群體的更新

應用:信仰的重建不是情緒,而是行動。真正的悔改是「回轉」——以行動顯明順服。


三、整體神學主題

主題神學意義屬靈教訓
律法與聖言的中心性神的話是群體更新的根基(拉7:10)教會若離開聖經,必失去方向
屬靈領袖的呼召神使用敬畏祂的僕人,而非權勢人物領導力的本質是敬虔與謙卑
認罪與聖潔悔改是復興的起點要先讓神對付我們,才能帶領別人
群體的重建神藉祂的話建立屬於祂的群體教會是聖約群體,應在世見證祂的榮耀

四、結語:重建的不只是聖殿,更是信仰的核心

「主啊,現在我們在你面前有點餘種,這是出於你的恩典。」(拉9:8)

以斯拉的一生見證了:

  • 聖殿可以被毀,但神的話不會被毀;
  • 城牆可以倒塌,但屬靈生命可以重建;
  • 神的子民可以被擄,但神的恩典永不被擄。

屬靈結論:「神在復興的時代,不是找有勢力的人,而是找願意讓祂話語重建的人。」


五、應用問題

  1. 以斯拉的「定志」對你的信仰生活有何挑戰?
  2. 在群體中面對罪,你會像以斯拉一樣哀哭禱告嗎?
  3. 教會的重建應從哪裡開始——組織?資源?還是神的話?
  4. 你願不願成為當代的「以斯拉」:一個被神話語重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