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是《使徒行傳》的主軸,也是早期教會從猶太信仰群體轉化為跨文化、普世性信仰運動的核心歷程。 以下將以聖經經文(徒 13–21章)為基礎,結合學者如 D.A. Carson & Douglas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Delbert Burket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與 Ben Witherington III (《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的研究成果,幫你做出一個完整的比較表與神學分析。
保羅三次宣教旅程比較表
項目 第一次宣教旅程 第二次宣教旅程 第三次宣教旅程 時間 約西元 46–48 年 約 49–52 年 約 53–57 年 主要經文 徒 13:1–14:28 徒 15:36–18:22 徒 18:23–21:17 主要同工 巴拿巴、約翰馬可 西拉、提摩太、路加(後期) 提摩太、路加、推基古等 出發地 安提阿(敘利亞) 安提阿 安提阿 主要路線 安提阿 → 居比路(塞浦路斯) → 彼西底安提阿 → 以哥念 → 路司得 → 特庇 → 返回安提阿 安提阿 → 大利馬 → 特庇、路司得(重訪) → 馬其頓(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 → 雅典 → 哥林多 → 以弗所(短停) → 回安提阿 安提阿 → 加拉太、弗呂家 → 以弗所(長住三年) → 馬其頓 → 哥林多 → 特羅亞 → 米利都 → 耶路撒冷 重點城市 居比路、彼西底安提阿、路司得、特庇 腓立比、帖撒羅尼迦、雅典、哥林多 以弗所、哥林多、特羅亞、耶路撒冷 主要事件 猶太人與外邦人初次對立;外邦人信主;保羅被石頭打 馬其頓異象(徒 16);腓立比被囚;亞略巴古講道(徒 17);哥林多教會建立 以弗所復興(徒 19);銀匠暴動;在特羅亞講道、青年猶推古復活;與長老告別(徒 20) 書信關聯 可能寫《加拉太書》 寫《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寫《哥林多前後書》、《羅馬書》 旅程終點 回到安提阿報告宣教成果 回到安提阿 回耶路撒冷,後被捕
神學與宣教意義的比較
主題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宣教範圍 從猶太人到外邦人 向歐洲 (馬其頓)擴展 穩固教會、牧養與神學深化 聖靈引導 差派保羅、巴拿巴(徒 13:2) 馬其頓異象引導方向(徒 16:9) 聖靈多次警示保羅前往耶路撒冷(徒 20:22–23) 宣教模式 “先猶太人,後外邦人”(徒 13:46) 城市佈道+團體建立 教會牧養+領袖訓練 衝突主題 猶太律法與外邦人信主 哲學與異教文化對話(雅典) 教會內部問題、異端與異教勢力(以弗所) 神學焦點 福音的普世性 福音對文化的挑戰 福音的堅固與教會合一 結局性質 開創階段:新領土 擴展階段:跨文化 鞏固階段:牧養與預備受苦
從神學視角的洞見
宣教的漸進性(Progressive Mission) 如 Ben Witherington 所言,保羅的宣教展現神國擴展的三個階段: 「從猶太核心到希臘世界,福音的空間擴張伴隨神學的深化。」 ——《Biblical Theology》, p. 312
保羅的策略性宣教 保羅主要選擇都市中心(urban centers)作為據點(如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建立教會後讓地方信徒向周邊地區傳福音。這是“區域式佈道網絡策略” (network-based mission)。
神學主題的演變
第一次旅程:強調恩典與信心取代律法(加拉太書)。
第二次旅程:強調基督再來與倫理生活(帖撒羅尼迦書)。
第三次旅程:強調合一與教會身體的神學(哥林多書、羅馬書)。
宣教者的靈性成長 保羅由「傳福音者」成長為「神學牧者」。行傳結尾的保羅,已預備好為福音受苦(徒 20:24)。
總結
面向 發展趨勢 地理範圍 巴拿巴合作(安提阿→小亞細亞) → 西拉、提摩太(馬其頓→希臘) → 以弗所、耶路撒冷(深化教會) 焦點轉移 從「宣教開拓」到「教會建造」再到「見證與受苦」 核心信息 耶穌是主(κύριος Ἰησοῦς)—超越律法、文化與帝國權勢的普世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