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阿拉伯曠野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極為關鍵、又被聖經簡短帶過的。這隱密的歲月(約主後 33–36 年)並非宣教事工的空白,而是從法利賽人到基督僕人的轉化時期,是他神學與使命被重新塑造的階段


「保羅在阿拉伯曠野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極為關鍵、卻又被聖經簡短帶過的一段時間。這段隱密的歲月(約主後 33–36 年)並非宣教事工的空白,而是從法利賽人到基督僕人的轉化時期,是他神學與使命被重新塑造的階段。

以下是根據《使徒行傳》、《加拉太書》與學者如 Carl R. Hollada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Delbert Burkett(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等人的研究,整理的完整研經分析👇


一、經文根據

「過了不多日,我就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加拉太書》1:17–18

這是整本新約中唯一提到保羅「往阿拉伯去」的記載。《使徒行傳》第 9 章只提及他在大馬士革的悔改與短期服事,沒有提到這段「曠野隱修期」。


二、時間與地點概況

項目內容
時間約西元 33–36 年(保羅悔改後的三年內)
地點「阿拉伯」當時指拿巴泰王國(Nabatean Arabia),首都為彼得拉(Petra),範圍涵蓋約旦、敘利亞南部與西奈部分地區。
政治背景拿巴泰王亞哩達四世(Aretas IV)統治;其勢力延伸至大馬士革周邊(參徒 9:23–25;林後 11:32)。
可能地點推測大馬士革南方的亞拉伯曠野,接近亞哈倫山、紅海之路或西奈地區。

摩西在曠野 40 年(出 3:1)以利亞在曠野聽見微小聲音(王上 19:9–13)耶穌在曠野受試探 40 日(太 4:1–11)

重點
保羅不是旅遊或逃難,而是退入曠野「面對神、重新整形」的階段。


三、在阿拉伯曠野的意義:屬靈與神學的再造

1. 神學重構:從律法到恩典

保羅作為法利賽人,本以為憑著律法的義可得救。
但在曠野中,他重新認識:「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加 2:16)

這三年是保羅思想的「神學煉爐」:

  • 從摩西的律法走向基督的福音;
  • 從猶太民族中心走向普世外邦使命;
  • 從迫害者變成被差派者。

Ben Witherington 說:「阿拉伯的孤獨,成為保羅的西奈;律法的外殼被剝去,留下的是恩典的啟示。」
——Biblical Theology, p. 205


2. 靈性更新:從狂熱到謙卑

  • 他曾是「為祖宗熱心」的律法戰士(加 1:14),如今被神帶入孤寂之地,學習「等候、順服、被光照」。
  • 曠野是「神拆毀舊我、重建新我」的地方。「曠野不是逃避,而是預備。」保羅若未在阿拉伯安靜三年,就無法在小亞細亞奔跑三十年。


3. 召命確立:個人啟示與差遣準備

在曠野中,保羅領受的核心啟示是:「神特別從母腹中揀選我,又施恩召我,叫我把祂兒子啟示在我心裡,使我傳在外邦人中。」(加 1:15–16)當神要使用一個人,祂會先帶他進曠野。」——古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

這不是理論上的學問,而是神的直接呼召經驗。這段時間,保羅在禱告與默想中,被神訓練成「外邦人的使徒」。


四、神學反思:阿拉伯曠野的屬靈功課

主題意義與應用
孤獨的塑造真正的呼召往往在「沉默」中被印刻,而非喧囂中被宣布。
等候的信心神常在「看似停滯的季節」裡做最深的工。
屬靈的重整保羅在阿拉伯不僅學習神學,更學習「聽神」。
預備的階段曠野不是結束,而是差遣前的預備;正如摩西、以利亞、耶穌皆如此。


五、時間線對照(保羅早年)

年代(約)事件經文
約 33 年保羅在往大馬士革途中悔改徒 9:1–9
約 33–36 年前往阿拉伯,靜修三年加 1:17
約 36 年返回大馬士革,後逃亡至耶路撒冷徒 9:23–25;加 1:18
約 37 年初次見彼得與雅各加 1:18–19
約 41–44 年被巴拿巴帶往安提阿服事徒 11:25–26

六、屬靈結語

「阿拉伯曠野是神學院,而導師是神自己。」保羅在那裡失去了一切身份、地位、功績,卻得著了他一生宣講的真理核心——「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 2:20)

這段「無人看見」的歲月,成就了後來「萬人看見」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