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整理出的使徒行傳中司提反殉道前講章的神學與歷史分析:
一、經文範圍
使徒行傳第七章1–53節
這是整卷《使徒行傳》中最長的一篇講章,由司提反在公會(Sanhedrin)受審時發表。講章是對大祭司質問「這些事果然有嗎?」(徒7:1)的回應。
二、講章的結構
根據學者如F. F. Bruce、John Polhill 與 Delbert Burkett的分析,這篇講章可分為以下五個主要部分:
- 亞伯拉罕蒙召與應許(7:2–8)
司提反強調上帝不受地理或聖所限制,亞伯拉罕在「還在哈蘭」時就已蒙召。這指出:上帝的同在不在於聖殿,而在於祂的主權與應許。 - 約瑟的被棄與被高舉(7:9–16)
約瑟被兄弟們拒絕,卻被上帝立為拯救者——這象徵以色列歷史上「被棄卻者成為拯救者」的主題,也預表耶穌基督。 - 摩西的呼召與以色列的悖逆(7:17–43)
摩西多次被拒絕:第一次(殺埃及人後被以色列人拒絕),第二次帶領出埃及仍遭抱怨。司提反指出以色列人從起初就抗拒上帝所立的拯救者。 - 會幕與聖殿(7:44–50)
司提反反駁指控他「褻瀆聖殿」,指出上帝從未被限制在人手所造之殿中(引用賽66:1–2)。這與先知傳統一致:上帝尋求的是順服,而非形式的敬拜。 - 結論:以色列的頑梗(7:51–53)
他以先知式的責備結束講章:「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這句話呼應以賽亞書與耶利米書的審判語言,使他被視為褻瀆神而被石頭打死。
三、神學主題
上帝的超越性與行動自由
司提反藉亞伯拉罕、約瑟、摩西的例子指出,上帝的啟示不受聖殿或律法拘限。 上帝在埃及、曠野、米甸中行動,顯示祂的主權跨越地域。
以色列歷史的反叛模式
Burkett 指出這篇講章「less a defense than an attack」——不是為自己辯護,而是控訴以色列歷史上反覆拒絕神使者的罪。
被棄的僕人為拯救者
從約瑟、摩西到基督,皆呈現「被拒→被高舉→成為拯救者」的模式。這預表耶穌:被以色列拒絕,卻成為上帝右邊的榮耀主。
聖靈的角色
「你們常常抗拒聖靈」(7:51)揭示拒絕耶穌者實際上是拒絕聖靈的工作。這與路加在整卷《使徒行傳》中強調的聖靈主題一致。
四、歷史與社會背景
根據 Reza Aslan《Zealot》與 Burkett 的觀點:
- 司提反屬於希臘化猶太基督徒(Hellenists),對聖殿與律法持較自由的觀點。
- 他批判聖殿制度,挑戰耶路撒冷宗教體制的權威。
- 他的死成為早期教會歷史的轉折點,引發第一次逼迫,使福音「離開耶路撒冷,傳向猶太與撒馬利亞」。
五、屬靈與神學反思
- 聖殿不是信仰中心,神的同在在人心與群體中。
- 教會歷史重演以色列的故事——若拒絕聖靈的引導,信仰就會僵化為制度。
- 司提反的見證是一種「殉道的講章」:他不是為自己辯護,而是為真理作證。
六、講章的結尾:與基督的合一
當眾人用石頭打他時,司提反「呼籲主說: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徒7:59)。這句話呼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路23:46),也正如加爾文所注解的那樣:
「司提反把他的靈魂交給基督,他的用意是說,靈魂從肉體的束縛解放以後,上帝就是靈魂永遠的保管者。」
司提反的主要觀眾是猶太人
一、經文證據:司提反的主要觀眾確實是猶太人
使徒行傳 6:12–15; 7:1—「眾人耸動了百姓、長老並文士,就忽然來捉拿他,把他帶到公會去。」「大祭司說:『這些事果然有嗎?』」
這裡的「公會」(Sanhedrin)是猶太最高宗教法庭,成員包括:
- 大祭司(屬於撒都該人)
- 文士與長老(多為法利賽人)
所以,司提反講章的聽眾並非一般百姓,而是猶太宗教領袖與學者。
二、內容分析:講章明顯以猶太聽眾為對象
整篇講章(徒7:2–53)充滿了對猶太經典——妥拉與歷史書的引用與詮釋:
經文段落 | 引用或暗示的舊約經典 | 神學重點 |
---|---|---|
7:2–8 | 創世記 12–17章(亞伯拉罕蒙召、割禮之約) | 上帝自由呼召,不受地域拘限 |
7:9–16 | 創世記 37–50章(約瑟被兄弟出賣) | 被棄的人成為拯救者 |
7:17–43 | 出埃及記 1–32章(摩西被拒、金牛犢事件) | 以色列一再悖逆上帝 |
7:44–50 | 出埃及記、列王紀上、以賽亞書 66章 | 聖殿非上帝居所 |
7:51–53 | 與先知責備語彙相同(例如賽6:9–10; 耶6:10) | 猶太人抗拒聖靈、殺害義者 |
結論:這些經文對外邦人幾乎毫無意義,唯有猶太人——熟悉妥拉與歷史傳統的人——才能完全理解。
三、歷史與社會背景:司提反屬於「希臘化的猶太人」群體
根據 Delbert Burkett《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與 John Dominic Crossan《God and Empire》的研究:
- 司提反是希臘化猶太人(Hellenistic Jew),來自散居社群(徒6:9 提到他所屬的「自由人會堂」)。
- 雖然他講希臘語、受希臘文化教育,但信仰根基仍深植於猶太經典。
- 他在講章中挑戰的是猶太宗教體制本身,特別是對「聖殿」與「律法」的絕對化。
換言之:司提反不是向外邦人傳道,而是在「猶太信仰圈內部」發動了一場神學辯論——關於上帝臨在與救恩中心的新理解。
四、神學意涵:為何對猶太人講這樣的講章?
- 延續先知傳統
如同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一樣,司提反以「先知控訴」的語氣指責以色列的悖逆。 - 為耶穌作「彌賽亞的見證」
他藉以色列歷史中「被棄的拯救者」模式(約瑟、摩西),來預表被拒絕的耶穌。 - 為教會開啟新階段
在猶太人拒絕之後,福音將向撒瑪利亞與外邦人傳開(徒8章腓利;徒9章保羅蒙召)。
五、結論
問題 | 回答 |
---|---|
司提反的主要聽眾是誰? | 猶太宗教領袖、公會成員、熟悉律法與聖殿的猶太人。 |
為何講章大量引用妥拉? | 因為他要在猶太傳統內證明:上帝的作為超越聖殿與律法。 |
神學核心是什麼? | 以色列歷史的反叛模式顯明:拒絕上帝使者(耶穌)是延續性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