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中保羅的主要講章(或演說),它們構成路加敘事神學的核心之一。現在我們來系統地比較——《使徒行傳》中的保羅講章 vs. 保羅書信中的神學語言。
一、文本對照概覽:保羅講章與書信的相似與相異
面向 |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講章 | 保羅書信中的表達 |
---|---|---|
作者意圖 | 路加撰寫(由路加記錄或重構),目的:展現福音如何從猶太傳至外邦,顯出上帝的救恩歷史 | 保羅親筆或口述信件,針對具體教會的神學與倫理問題 |
語體風格 | 敘事中的講章,篇幅短,為故事服務;多是宣講與辯護式演說 | 書信文體,邏輯推演、論證詳盡,神學概念精緻 |
聽眾對象 | 猶太人(會堂)、外邦人(亞略巴古)、信徒長老(以弗所)等多樣背景 | 教會群體(信徒),熟悉保羅教導的人 |
主題焦點 | 宣告性的(kerugma):耶穌是被釘、被神復活的彌賽亞 | 教義性的(didachē):因信稱義、在基督裡的新生命 |
引用舊約 | 頻繁(特別在安提阿講道、亞基帕王前),用於證明耶穌是應驗的彌賽亞 | 引用更精緻,用於神學論證(如羅馬書、加拉太書) |
基督論 | 「神使耶穌復活」是核心,強調耶穌的行動與救恩歷史 | 「在基督裡」(ἐν Χριστῷ)是核心,強調與基督的聯合與救贖意義 |
救恩論 | 簡明宣告:「信靠祂罪得赦免」 | 系統神學:「因信稱義」、「與基督同死同復活」 |
聖靈角色 | 聖靈是宣教推動力(行動導向) | 聖靈是重生與成聖的內在動力(靈性導向) |
目的導向 | 敘事神學:顯明福音的普世進展(徒1:8的實現) | 教會神學:塑造群體的身份與倫理 |
二、具體對照分析
彼西底安提阿講章(徒13:16–41)
對象:猶太人會堂。
- 與《羅馬書》《加拉太書》最接近。
- 內容包括:救恩歷史(亞伯拉罕至大衛)、耶穌被釘死、神使祂復活。
- 結論:「信靠這人得罪的赦免」(徒13:38–39)。
相似點:與《羅馬書》3:21–26 的「因信稱義」概念一致,只是《行傳》更口語、更宣告性。
差異點:沒有明顯出現「律法 vs. 信心」的系統神學辯證,也未討論亞當論或在基督裡的合一。
路司得講章(徒14:15–17)
對象:外邦人,不熟悉猶太經典。
- 用自然神學開場:「創造天地海與其中萬物的神」。
- 沒有引用舊約;強調上帝在普世的良善(降雨、收成)。
相似點:與《羅馬書》1:18–23 一致:上帝的永能藉受造物可知。
差異點:這裡不提耶穌或十字架,只是預備性宣講(pre-evangelium)。
雅典講章(徒17:22–31)
對象:希臘哲學家與思想家。
- 使用「未知之神」作切入點。
- 引用希臘詩人(Aratus、Cleanthes),不是聖經。
- 強調創造、審判、復活,未使用猶太經文。
相似點:與《羅馬書》1–2章相似:外邦人雖無律法,仍須對上帝負責。
與《歌羅西書》1:15–20 的宇宙基督觀呼應。
差異點:缺乏「十字架」與「因信稱義」的明確表達;重點在「普世審判與復活」。
米利都講章(徒20:18–35)
對象:以弗所教會長老。
- 回顧自己的服事:「不顧性命,完成主耶穌所託」。
- 強調牧養、警醒、捨己、施比受更為有福。
相似點:語氣與《腓立比書》《帖前》《提摩太前後書》極為相似(特別是牧會告別的情感)。強調謙卑、眼淚、忍耐、恩典。
差異點:這裡是「牧者倫理」層面,而非神學辯證。
被捕後的講章(徒22–26章)
對象:猶太人、公會、羅馬總督、亞基帕王。
- 多為「見證式講章」(apologia),以自身經歷為主線。
- 三次重述大馬士革路上蒙召經驗(徒9, 22, 26)。
相似點:與《加拉太書》1–2章的自傳相似——同樣為捍衛使徒身份、證明蒙召的真實性。
差異點:《使徒行傳》的講章更以「敘事形式」呈現;書信則以「神學闡述」呈現(例如「恩典的呼召」、「福音的託付」)。
三、綜合神學觀察
主題 | 《使徒行傳》的保羅 | 保羅書信的保羅 |
---|---|---|
福音內容 | 歷史性:耶穌受死、復活、成就應許 | 神學性:基督之死的救贖意義、信心的功用 |
福音對象 | 猶太與外邦(宣教進程) | 教會群體(信徒成長) |
核心語句 | 「神使耶穌從死裡復活」 | 「在基督裡我們已經同死同活」 |
聖靈觀 | 宣教能力(動力論) | 內住更新(重生論) |
救恩觀 | 罪得赦免 | 因信稱義、與基督聯合 |
基督觀 | 被神高舉的受苦僕人 | 在萬有之上之主(宇宙的基督) |
四、神學結論
- 路加的保羅講章與保羅的書信是「互補」的,而非矛盾。
- 路加展現的是「宣講保羅」──如何向不同群體傳達同一福音。
- 書信展現的是「教導保羅」──如何在信仰群體中詮釋福音。
- 核心一致:耶穌是神所立的主與救主,復活是救恩的根據。
- 表達方式不同:
- 《使徒行傳》偏重敘事性與宣講性(kerugmatic)。
- 保羅書信偏重神學性與詮釋性(didactic)。
若要更深入探討這個主題,可以參考:
- D.A. Carson & Douglas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 Delbert Burket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
- Ben Witherington III, 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保羅八大講章與保羅書信神學對照圖–清楚看出保羅在不同文化、聽眾中如何調整語言而保持同一福音核心。
序號 | 經文與地點 | 聽眾身分 | 講章核心主題 | 神學焦點 | 對應保羅書信內容 | 相似與相異分析 |
---|---|---|---|---|---|---|
① | 安提阿會堂講章(徒13:16–41) | 猶太人、敬畏神的外邦人 | 救恩歷史:從亞伯拉罕到耶穌;耶穌為被神復活的救主 | 信靠耶穌得罪赦免;救恩超越律法 | 羅馬書3:21–28、加拉太書2:15–21 | 相似:同樣宣講「因信稱義」。差異:路加版以「宣告式」呈現;書信則論證詳盡。 |
② | 路司得講章(徒14:15–17) | 外邦農民(異教背景) | 創造主為一切生命與供應之源 | 普世啟示、自然神學 | 羅馬書1:18–23 | 相似:兩者都以「自然啟示」為外邦人信仰起點。差異:徒14未提耶穌或十字架,是前導性宣講。 |
③ | 雅典亞略巴古講章(徒17:22–31) | 希臘哲學家與知識分子 | 「未知之神」乃是創造主與審判者;耶穌的復活為審判憑據 | 普世主權、復活審判 | 羅馬書1–2章;歌羅西書1:15–20 | 相似:宇宙性基督論。差異:書信明確宣告十字架意義;行傳著重哲學對話與文化接軌。 |
④ | 米利都講章(徒20:18–35) | 以弗所教會長老(信徒) | 回顧服事、勸勉牧養、堅守真道 | 僕人領袖、恩典與託付 | 腓立比書1:27–30;提摩太前後書 | 相似:牧會倫理與忠心託付的主題一致。差異:徒20是口述告別;書信是個人勸勉的延伸。 |
⑤ | 耶路撒冷被捕後講章(徒22:1–21) | 猶太群眾 | 自述悔改與蒙召經驗;耶穌向他顯現 | 見證與悔改經驗 | 加拉太書1–2章(保羅蒙召見證) | 相似:皆強調蒙召非出於人。差異:徒22為群眾見證;加拉太書為神學辯護。 |
⑥ | 公會前辯護(徒23:1–6) | 猶太公會(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 | 強調良心無虧與復活盼望 | 復活信仰 | 哥林多前書15章 | 相似:復活為信仰核心。差異:徒23為策略性辯護;書信則系統性闡明復活神學。 |
⑦ | 腓力斯面前講章(徒24:10–21) | 羅馬總督腓力斯 | 為信仰辯護:敬拜神、信復活、良心清潔 | 信仰的良心與盼望 | 羅馬書14章、提摩太前書1:5 | 相似:皆強調良心與信心的誠實。差異:徒24屬法律辯護;書信屬牧養教導。 |
⑧ | 亞基帕王前講章(徒26:2–23) | 亞基帕王與貴族 | 蒙召經驗、舊約應驗、外邦使命 | 光照外邦、悔改歸向神 | 羅馬書15:15–21;以弗所書3:1–8 | 相似:皆強調外邦使命與恩典。差異:徒26為見證式敘述;書信則為神學闡釋。 |
二、整體神學比較摘要
神學主題 |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 | 保羅書信中的保羅 |
---|---|---|
核心焦點 | 宣告(Kerugma):耶穌受死、復活、成為救主 | 教導(Didache):在基督裡的救恩與生命 |
救恩觀 | 「罪得赦免、悔改歸向神」 | 「因信稱義、在基督裡的新造」 |
基督論 | 耶穌是被神高舉的主與審判者 | 基督是宇宙之主、道成肉身、救贖者 |
聖靈觀 | 宣教能力、引導行動 | 內住更新、成聖能力 |
神的國 | 福音推進與宣教拓展 | 群體生活的倫理與合一 |
文體特徵 | 簡短、有力、敘事導向 | 條理分明、神學論證豐富 |
目的 | 向不同群體宣講同一福音 | 教導教會如何活出這福音 |
三、結論:同一福音,不同語境
- 一致性:
- 兩者皆以「耶穌的死與復活」為救恩核心。
- 皆強調「悔改、信靠、恩典」是人與神和好的途徑。
- 保羅在行傳的講章與書信中都展現「宣教的普世視野」。
- 差異性:
- 《使徒行傳》中的講章是口頭宣講的神學:面向不同文化聽眾,語言簡潔、情境導向。
- 保羅書信是反思後的神學:針對教會內部問題,理論化、系統化。
- 互補性:
- 行傳展現「保羅神學的宣講現場」;
- 書信展現「保羅神學的深度思考」。
兩者相互印證,使我們看見保羅的福音既是歷史中的見證,也是神學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