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使我們成為負傷的治療者—-亨利.盧雲

Henri Nouwen(亨利.盧雲)的「負傷的治療者(The Wounded Healer)」不只是一句優美的比喻,而是一個極具神學與牧養深度的洞見——他用這句話總結了基督徒生命中「痛苦、同理與服事」之間的奧祕關聯。


一、出處與核心思想

這句話出自盧雲的經典著作 《The Wounded Healer: Ministr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72)
書名本身就來自一個古老的猶太拉比傳說:

當彌賽亞來臨時,他會坐在城門外,與那些受傷的窮人同坐,替他們包紮傷口。但當他聽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會放下自己的繃帶,立刻去醫治別人——因為他自己也是一位「負傷的治療者」。

盧雲用這個意象指出:

真正能醫治他人的,不是那些「沒有傷口」的人,而是那些經歷過破碎,卻在上帝裡得著恩典、願意陪伴他人走過苦難的人


二、「負傷的治療者」的神學意義

痛苦不是障礙,而是門徒的途徑

盧雲說:「我們自己的傷口,可以成為醫治的泉源。」

這不是在美化痛苦,而是說:當我們的傷口被上帝的愛觸摸過之後,它就不再只是創傷,而成為他人得醫治的通道。

就像:

  • 保羅說:「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加6:17),
  • 耶穌復活後仍然帶著釘痕(約20:27),
  • 祂不是「沒有受傷」的救主,而是「帶著傷口的醫治者」。

→ 盧雲認為這是「牧者」的真實典範:你能帶領別人走出黑暗,是因為你自己曾在黑暗中被光照亮。


牧養不是「專家治療病人」,而是「同行者的相遇」

盧雲強調,現代牧養常陷入「權威者 vs 需要者」的二分模式,但真正的牧者應該是——

「與受傷者同行的受傷者。」牧者不是用理論去解釋別人的痛,而是用經歷過破碎、被憐憫的心,
去「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羅12:15)。

這樣的同理,來自於自身的傷痕被轉化的經驗。


傷口若被壓抑,會成為隔離;若被轉化,會成為橋樑。

這是盧雲最經典的一句話之一:「當我們的傷口仍未被治癒,它會使我們成為苦毒的受害者;但當我們讓上帝進入傷口,它就成為醫治的力量。」這說明「轉化的痛苦」與「未轉化的痛苦」之間的區別:

狀態結果
未被上帝觸摸的傷口使人封閉、防衛、懼怕、孤立
被上帝觸摸的傷口使人柔軟、同理、慈悲、願意服事

「負傷的治療者」的最高典範:基督自己

在盧雲的靈修神學中,耶穌是終極的 Wounded Healer

  • 祂因人類的罪而受苦;
  • 祂的傷口(十字架)成為救贖的途徑;
  • 「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

也就是說:上帝沒有用全能戰勝苦難,祂是用受苦戰勝苦難。

因此,每個跟隨基督的牧者、輔導者、信徒,都被召成為這樣的「負傷的治療者」——
不是憑自己完美無缺,而是憑「在傷痛中經歷過恩典」。


三、牧養與靈修的應用意涵

層面意涵
牧養牧者應勇於承認自身的破碎,讓誠實的脆弱成為牧養力量。
靈修在禱告中,不逃避痛苦,而邀請上帝進入痛苦,將其轉化。
群體生活教會不是「完美人的聚會」,而是「一群帶傷但彼此醫治的人」。
輔導與陪伴真正的同理來自經歷過傷痛——被醫治過的人最懂陪伴。

四、盧雲的名言摘要

「在我們的痛苦中,我們可以成為他人的希望。」

「一個牧者若否認自己的傷口,就失去了進入他人傷口的能力。」

「耶穌的醫治,不是去除傷口,而是讓傷口成為愛的印記。」


五、簡要結語

所以,「痛苦使我們成為負傷的治療者」的意思是:當我們願意讓自己的破碎被上帝的愛轉化,
那些傷痕就不再是羞恥,而是同理、慈悲與醫治的泉源。

盧雲邀請我們相信:我們不需要先完美,才能服事;我們的脆弱,正是上帝施恩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