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信仰—《游斯丁及其同伴殉道錄》(The Acts of the Martyrdom of Justin and Companions)

游斯丁(Justin Martyr,約主後103–165年)是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護教士之一,他以哲學家的身分信主,並最終為信仰殉道。他生於撒瑪利亞地區的弗拉維亞·尼阿波利(Flavia Neapolis,即今日拿布盧斯 Nablus),原為希臘哲學家,研究柏拉圖與斯多亞學派思想。後來他在與一位基督徒的對話中深受感動,承認基督是「真哲學」,遂皈依基督教,並視基督教為一切真理的圓滿實現。

一、信仰與護教工作

游斯丁成為基督徒後,在羅馬設立一所講學院,公開講解信仰,與異教徒、猶太人及異端辯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 《第一次護教篇》(Apologia Prima),向皇帝安東尼·畢尤(Antoninus Pius)及其子呈上,為基督徒辯護;
  • 《第二次護教篇》(Apologia Secunda),針對基督徒被誣陷為無神論與不道德的指控;
  • 《與猶太人特呂豐對話錄》(Dialogus cum Tryphone Judaeo),是早期護教學中與猶太思想互動的經典文本。

他強調「道成肉身的道(Logos)」在全人類中普遍運行,因此一切真理的閃光最終都歸於基督。

二、殉道的經過

根據《游斯丁及其同伴殉道錄》(The Acts of the Martyrdom of Justin and Companions),約在主後165年,游斯丁因其信仰被控告並被帶到羅馬總督尤尼庫斯·魯斯提庫斯(Junius Rusticus)面前受審。

在審問中,魯斯提庫斯要求他「祭拜諸神,承認皇帝為主」,但游斯丁堅定回答:「沒有人理智的人會棄真理而從虛妄。」他與六位門徒一同拒絕拜像。

判決書記載:

「那些拒絕祭神並不服從命令的人,應被鞭打後斬首。」

他們因此被處死。游斯丁死時約六十歲,因信堅貞而被後世稱為「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三、歷史與神學意義

游斯丁是最早將希臘哲學與基督信仰相結合的教父,他提出:

  • 基督乃是「一切理性之道(Logos)」的化身;
  • 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所尋求的真理在基督裡完全實現;
  • 教會的信仰不是「新的宗教」,而是「真理的完成」。

他的殉道象徵著早期教會在羅馬帝國文化與信仰壓力下的見證,也是基督徒「以理性捍衛信仰」的典範。


摘錄並分析《殉道錄》的原文(拉丁文與希臘文對照)為你整理他在法庭上最後的答辯語錄,這是理解他信仰精神的極佳文本

以下是為你整理的《游斯丁殉道錄》(Acta SS. Iustini et Sociorum Martyrum)希臘文原文節選、英譯、中文譯文與神學註釋。「以真理為生、為基督而死」。


《游斯丁殉道錄》選譯與註釋

一、審問開始:信仰的自白

希臘文原文

Ὁ Ῥουστίκος ἔφη· “Ἄκουε, Ἰουστῖνε· λέγεται ὅτι φιλοσοφεῖς καὶ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ζητεῖς· ἄρα νῦν ἔχεις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Ἰουστῖνος εἶπεν· “Ναί, ἐπεὶ τὴν ἀληθῆ διδασκαλίαν ἔχω τῶν Χριστιανῶν.”

英譯

Rusticus said: “Listen, Justin, you are known as a philosopher and a seeker of truth. Have you now found the truth?”

Justin answered: “Yes, I have found the true teaching of the Christians.”

中文譯文

魯斯提庫斯說:「游斯丁,你自稱為哲學家、尋求真理的人,如今你找到了真理嗎?」

游斯丁答:「是的,我找到了——那就是基督徒所持守的真理之教。」

神學註釋:
這裡揭示游斯丁「信仰即真哲學」的觀念。他視基督教為哲學尋道的終點——基督乃是理性之道(Logos)的成全者。
應用: 真信仰不排斥理性,而是理性尋道的歸宿。


二、拒絕拜像:真神與偶像

原文

Ῥουστίκος εἶπεν· “Θῦσον τοῖς θεοῖς καὶ τῷ αὐτοκράτορι.”

Ἰουστῖνος εἶπεν· “Οὐδεὶς ὁ φρονῶν ἐγκαταλείπει τὸν ὀρθὸν λόγον καὶ προσκυνεῖ ψεύδεσι θεοῖς.”

英譯

Rusticus said: “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and to the Emperor.”

Justin said: “No one in his right mind abandons true reason to worship false gods.”

中文譯文

魯斯提庫斯說:「你當向諸神與皇帝獻祭。」

游斯丁答:「沒有理智的人會離棄真理的理性而去敬拜虛假的神。」

神學註釋:
這句話是整部殉道錄的神學核心。游斯丁以「理性」來定義敬拜的真實性:敬拜真神是理性的行動,拜偶像則是愚昧的荒謬。
應用: 在現代社會,拒絕拜「偶像化的權力、金錢與國家」仍是信徒的理性選擇。


三、殉道的信念:苦難是榮耀之門

原文

Ἰουστῖνος εἶπεν· “Ἡμῖν ἡ ἐπιθυμία ἐστι τοῦ πάσχειν διὰ τὸν Κύριον ἡμῶν Ἰησοῦν Χριστόν, ἵνα σωθῶμεν.”

英譯

Justin said: “It is our desire to suffer for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at we may be saved.”

中文譯文

游斯丁說:「我們渴望為主耶穌基督受苦,因為藉此我們得救。」

神學註釋:這段話延續保羅神學的精神(參羅8:17;腓3:10),視苦難為與基督相交的方式。游斯丁的「殉道」不是悲劇,而是「與主合一」的見證。
應用: 苦難不廢信仰,反使信仰真實。


四、判決與見證

原文

Ῥουστίκος ἔφη· “Οἱ μὴ θεοῖς θύσαντες κατὰ τὸ πρόσταγμα ἀπαχθήτωσαν καὶ ἀποτμηθήτωσαν.”

Καὶ Ἰουστῖνος καὶ οἱ σύντροφοί του ἀπεκεφαλίσθησαν.

英譯

Rusticus said: “Those who refuse to sacrifice to the god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shall be scourged and beheaded.”

And Justin and his companions were beheaded.

中文譯文

魯斯提庫斯說:「凡不向諸神獻祭者,依律當鞭打後斬首。」

於是游斯丁與其同伴被斬首而死。

神學註釋:
殉道錄以極簡筆法記下死亡,卻蘊含「凱旋」的意味。教父特土良後來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應用: 真理的力量不在於存活的時間,而在於忠誠的見證。


神學總結

主題游斯丁的見證經文呼應
理性信仰信仰是真理與理性的合一約1:1–14,「道成肉身」
敬拜的對象敬拜真神乃是理性之舉羅1:21–25
苦難的意義為基督受苦即與祂同榮腓3:10–11
信徒的忠誠拒拜權力偶像,忠於真主啟13:8–10

結語:

游斯丁以哲學家的頭腦、使徒的勇氣、殉道者的心靈,活出了「理性的信仰」。他的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

「真理值得為之而死嗎?」他用生命的終點,為基督的真理作了最清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