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Tehillim) 主要七種希伯來文學手法(Hebrew poetic devices)


《詩篇》(Tehillim)是希伯來詩歌文學的高峰,也是整個舊約中最廣泛運用希伯來文學手法(Hebrew poetic devices)的書卷。這些手法既是神學表達的媒介,也承載著情感、信仰與敬拜的深層意義。
以下我為你整理出 主要七種希伯來詩歌手法,並附上具體經文範例與詮釋。


一、平行法(Parallelism)

希伯來詩的基本特徵,不靠押韻或節奏,而是透過思想的對應與重複來表達。

同義平行(Synonymous Parallelism)

第二句與第一句意思相近,重申同一真理。

例:詩篇 24:1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屬耶和華;
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屬他。」
→ 「地/世界」與「其中所充滿的/住在其間的」形成對應,強調萬有屬神。

對比平行(Antithetic Parallelism)

第二句與第一句形成對比。

例:詩篇 1:6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
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 義與惡、知道與滅亡形成鮮明對比,呈現倫理與審判的對立。

漸進平行(Synthetic / Climactic Parallelism)

第二句或後面幾句補充、加強、發展前句的意義。

例:詩篇 29:1–2
「神的眾子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耶和華,
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他,
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
→ 三句逐步推進:讚美 → 歸榮耀 → 具體行動(敬拜)。


二、字母離合詩(Acrostic Poem)

以希伯來字母順序(22個字母)為每節開頭,象徵「完全」與「整全」。

例:詩篇 119篇
每八節以同一字母開頭,依次排列(א 到 ת)。
→ 表達詩人對神律法的「全然讚美」與「全人投入」。

另例:詩篇 34篇、111篇、112篇、145篇 亦為離合詩。


三、交錯結構(Chiasm,或稱交叉結構)

詩句或段落依 A-B-B’-A’ 的對稱排列,重點往往在中心。

例:詩篇 8:1–9
結構如下:

  • A 頌讚神的名(v.1)
  • B 神的創造與人之渺小(v.3–4)
  • B’ 人被賦予榮耀與權柄(v.5–8)
  • A’ 再頌讚神的名(v.9)
    → 中心強調:神使人尊貴的創造目的。

四、比喻與象徵(Metaphor & Imagery)

希伯來詩充滿具象的自然語言,用比喻表達屬靈真理。

類型範例意義
牧者比喻詩篇 23: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神的引導、供應與保護
堡壘比喻詩篇 18:2「耶和華是我的巖石、山寨、拯救者」神的堅固可靠
水流比喻詩篇 42:1「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屬靈渴求
樹木比喻詩篇 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義人蒙福之象徵

五、重複與疊句(Repetition & Refrain)

強化情感或主題,常用於詩歌敬拜中。

例:詩篇 136篇——–每節結尾皆重複:「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彰顯神不變的慈愛與救恩歷史。

例:詩篇 42:5, 11;43: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三次出現,表達內心掙扎的反覆。


六、擬人與擬物法(Personification)

將自然或抽象事物擬人化,展現宇宙與受造界的敬拜。

例:詩篇 98:8
「願江河拍手,願山嶺一同歡呼。」
→ 自然界一同頌讚創造主。

例:詩篇 85:10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
→ 抽象概念人格化,象徵神聖屬性的和諧。


七、呼應與漸強(Inclusio / Climactic Structure)

以相同句式開頭與結尾,形成「框架」(Inclusio),或以節奏漸強達高潮。

例:詩篇 103:1–22
開頭與結尾皆為:「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
→ 全篇在讚美的圓環中,表達全人敬拜。

例:詩篇 150篇
六次「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逐步堆疊成頌讚高潮。


結語:詩的神學功能

這些文學手法不只是修辭技巧,而是:

  1. 使信仰可吟唱、可默想——方便禮儀使用;
  2. 讓神學具體化——用感官圖像傳達屬靈真理;
  3. 促進群體敬拜與記憶——口傳時代的記憶結構;
  4. 展現以色列信仰的全人回應——情感、理智、意志共融於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