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中的「神國」七次出現(ἡ 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 次序 | 經文 | 敘事階段 | 地理範圍 | 敘事意義/神學重點 | 關鍵詞句 |
|---|---|---|---|---|---|
| 1 | 徒 1:3 | 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升天前囑咐 | 耶路撒冷 | 序幕:神國是整卷的主題起點。耶穌談論「神國的事」,說明祂復活後仍在掌權;福音使命是「神國宣告的延續」。 | 「向使徒顯現,講說神國的事。」 |
| 2 | 徒 8:12 | 腓利在撒馬利亞傳道 | 撒馬利亞(猶太界限之外) | **突破民族界限。**神國的福音不再只屬猶太人;「撒馬利亞」成為地理與族群的中間橋樑。 | 「腓利傳講神國和耶穌基督的名。」 |
| 3 | 徒 14:22 | 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結束 | 小亞細亞(外邦世界起點) | **建立外邦教會之前的信心宣告。**進入神國需經歷艱難——宣教不是順利之路,而是十架的路。 | 「我們進入神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 |
| 4 | 徒 19:8 | 保羅在以弗所(第二至第三旅程交界) | 以弗所(希臘文化核心) | **神國與世俗勢力的對抗。**在偶像崇拜中心宣講神國,顯明神的權柄勝過亞底米女神的權勢。 | 「保羅放膽講論神國的事三個月。」 |
| 5 | 徒 20:25 | 保羅向以弗所長老臨別託付 | 米利都(臨別地點) | **交棒時刻。**保羅總結事奉:「我在你們中間傳講神國。」神國使命將由教會承續。 | 「我在你們中間傳講神國。」 |
| 6 | 徒 28:23 | 保羅被囚於羅馬,向猶太人作見證 | 羅馬(帝國中心) | **福音到帝國心臟。**神國臨到帝國的中心,猶太人有的接受、有的拒絕——宣告普世性的轉折。 | 「他向他們講論神國,勸他們信耶穌。」 |
| 7 | 徒 28:31 | 整卷結語 | 羅馬(「地極」象徵) | **開放式結尾。**保羅被囚卻放膽宣講——神國不被鎖鏈捆綁。這節是全書的「神學總結」。 | 「放膽傳講神國,教導主耶穌基督的事。」 |
二、神國七階進展的地理與敘事線(對應徒1:8)
「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進展階段 | 對應經文 | 地理推進 | 神國的表現形式 | 敘事轉折 |
|---|---|---|---|---|
| I | 1:3 | 耶路撒冷 | 復活的基督宣講神國 | 「使命啟動」 |
| II | 8:12 | 撒馬利亞 | 福音越過民族界限 | 「猶太-撒馬利亞界線突破」 |
| III | 14:22 | 小亞細亞 | 外邦宣教起始 | 「初次旅程總結」 |
| IV | 19:8 | 以弗所 | 神國對抗異教勢力 | 「福音與偶像衝突」 |
| V | 20:25 | 臨別交託 | 教會承接使命 | 「領袖傳承」 |
| VI | 28:23 | 羅馬猶太人 | 福音到帝國中心 | 「猶太拒絕→外邦開放」 |
| VII | 28:31 | 羅馬(地極) | 神國自由傳揚 | 「神國未完的故事」 |
三、神學反思
「神的國」是《使徒行傳》的中心主題
- 整卷書由神國開啟(1:3),以神國結束(28:31)——形成首尾呼應(inclusio)。
- 這告訴我們: 《使徒行傳》不是「教會史」而是「神國的拓展史」。
神國是「宣教的框架」
- 每次提到「神國」,故事就跨越一個地理界線或宣教新階段。
- 這七次的出現猶如「七級階梯」,標示神國在歷史中的擴展。
神國超越政治與地理限制
- 起於「耶路撒冷」的宗教中心,終於「羅馬」的帝國中心。
- 意味著:神國的主權不屬於地上的王權。
→ 凱撒可以捆鎖保羅,但不能捆鎖神的國。
神國的見證是「話語與生命」的雙重見證
- 1:3:耶穌「講論神國的事」 → 28:31:保羅「放膽講論神國」
- 同樣的動詞(laleō / dialegomai)出現,表明福音使命的延續。
四、整卷使徒行傳的「神國七階框架」視覺化(文字版)
I. 1:3 神國的宣告(復活主的託付)
↓
II. 8:12 神國跨越界限(撒馬利亞)
↓
III. 14:22 神國中的苦難(第一次旅程)
↓
IV. 19:8 神國的權柄(以弗所)
↓
V. 20:25 神國的交棒(保羅託付)
↓
VI. 28:23 神國抵達羅馬(猶太人見證)
↓
VII. 28:31 神國不被捆鎖(普世延展)
七階神國進展 = 「完全的神國宣教歷程」
五、總結一句話:
〈使徒行傳〉是「神的國的延伸史」。七次「神國」的出現,構成了整卷書的神學骨架:從復活主的託付,到福音抵達地極,顯明上帝的統治正跨越時空、民族與權勢——神的國,無人能攔阻。